
拗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近见作诗者好作拗语以为古,好填浮词以为富。”参见“ 拗句 ”。
“拗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理解:
一、日常及文学语境中的含义
基本定义
指言辞拗强、隐晦难懂的话语,常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表达,需要听者/读者仔细揣摩。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用于增加艺术深度,或日常交流中委婉表达情感。
语言特征
具有“晦涩性”和“间接性”,结构上由形容词“拗”(意为固执、不顺从)与名词“语”组成。该用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后演变为形容晦涩语言。
二、诗歌格律中的专业术语
在诗词创作领域,“拗语”特指拗句,即打破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诗人常通过“作拗语”模仿古风,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堆砌浮词。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含义。若涉及古诗分析,通常指向格律问题;若用于描述日常表达,则偏向隐晦难懂的特性。
拗语指的是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常常使人难以理解或产生歧义的语言。拗语通常在幽默、谐音、双关等方面运用,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拗语的部首是拆分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即“拗”字的“手”部。拗字的总笔画数为8画。
“拗语”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应祥的《玉声存古曲谱》中,用来描述一种以草率语言为基础的文字游戏。后来,该词被扩展为指代各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拗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拗語」。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字形也有所不同。因此,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对于“拗语”这个词来说,其古代字形与现代基本一致。
1. 他总是说些拗语,我真搞不懂他在说什么。
2. 这则笑话是一个很好的拗语。
拗话、拗口(此处“口”为音的变体字)
谐音、双关、玩字
明言、直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