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rica] 仅次于欧亚大陆的第二大陆。面积2920万平方公里(连岛屿共3020万平方公里)。人口共4.69亿(1980)。地形上以阶状高平原、高原、台原为主,腹地则有广阔的构造盆地。最长河流为尼罗河。还有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奥兰治河等。主要类型的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和荒漠(最大的是撒哈拉沙漠),约占非洲的面积的80%。动物有象、犀牛、河马、斑马、羚羊、狮、豹、猴子等。矿产有金刚石、铀、金、铁、铝、铜、钴、铍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非洲汉语 快速查询。
非洲(汉语拼音:Fēizhōu)是汉语中对世界第二大洲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洲名指代
指位于东半球西部、赤道横贯中部的大陆,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接地中海与欧洲。该词直接音译自拉丁语“Africa”,汉语定型为“非洲”。
例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世界七大洲之一,全称阿非利加洲。”
地理属性
强调其地理特征: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含岛屿),为世界第二大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拥有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等标志性地貌。
人文与历史关联
汉语语境中常关联“人类起源地”“文明古国(如埃及)”“殖民历史”等文化符号。《辞海》释义补充:“非洲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现存54个主权国家。”
自然生态象征
作为“野生动物王国”的代称,特指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狮、象、长颈鹿等标志性物种,常见于汉语科普文献。
注:引用来源均为中国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规范。因汉语词典释义本身不提供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名称与出版机构以保障信息可溯性。
关于“非洲”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源与基本含义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其名称源于希腊语“阿非利加”(Africa),意为“阳光灼热”。因赤道横贯大陆中部,约95%的地区属热带气候,故得此名。
地理位置与范围
自然特征
资源与人口
文化与社会
非洲文化多元,包含数千种语言和部族传统,但因殖民历史与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区域仍面临贫困问题。
如需更完整的地理或人口数据,可参考权威百科或联合国统计来源。
哀丐白消弊亏搽粉承云道德责任刀箭调虎离山冻柳抖然杜荆州范冉废败分宵赶即赣激橄榄子歌凤鬼市子孤终濠梁豪取智笼河右化分换文恚忌惛乱箭波桨板江盗金钗酒器酒在口头,事在心头揽诸老法涖卜流借逻弋明月珠莫明其妙抢榆亲体秋鲭砂镴钱擅爱山瓢神筭誓死不渝水容黍秸死当悚怯探望探询卫蘧无央嫌好道歉闲耍小彴希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