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州刺史的别称。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我贰兹邑,星岁三卒,熟视民病,饱闻政失。自丧守侯,月环其七,弊深力薄,未暇纤悉。”
“守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有较为统一的解释,但需注意与“守候”区分,避免混淆。
核心含义
“守侯”在古汉语中特指“州刺史的别称”,主要用于唐代官职的称谓。例如唐代元稹的《告畬三阳神文》中提到:“自丧守侯,月环其七”,这里的“守侯”即指州刺史。
读音与注音
拼音为shǒu hòu,注音符号为ㄕㄡˇ ㄏㄡˋ。
历史背景
该词源自唐代文献,属于古代官职称谓,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与“守候”的区别
由于“守侯”的古义生僻且易与“守候”混淆,建议根据语境选择用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守候”的用法,可参考相关现代词典或文学作品。
守侯(shǒu hó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对它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进行解释。
守侯由“宀”和“口”这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宀”是上面三点,表示屋顶或者房子。“口”表示嘴或者开口。 守侯的笔画数为11画,其中“宀”的笔画数为3画,而“口”的笔画数为8画。
守侯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并已经传承至今。在古代,守侯指的是“守卫领土”或者“守卫疆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守侯则指的是“等待时机”的意思。守侯的繁体字为「守候」。
在古代的《说文解字》中,守侯的写法为“宀予”,表示“居”。在《康熙字典》中,则以“宀壽”为其古代写法。
1. 他守侯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2. 年轻人不应只是守侯,应该勇敢去争取自己想要的。
1. 守夜:夜间负责守卫
2. 守株待兔:比喻只等事情好像发生一样,不主动采取行动。
3. 守土有责:表示保护家园是每个人应负的责任。
守护,等待,等候
行动,奋发,进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