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州刺史的别称。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我贰兹邑,星岁三卒,熟视民病,饱闻政失。自丧守侯,月环其七,弊深力薄,未暇纤悉。”
守侯在现代汉语规范用法中属于易混淆词,实际应为"守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指出"守候"是规范词形,其释义包含三个核心层面:
词义解析 "守"表示保持、看护,"候"指等待,组合后构成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基础义为"守卫与等候",如"守候边疆哨卡";引申义强调"持续关注与陪伴",如"母亲守候病床前"(《现代汉语大词典》2022年版)。
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常见于亲情叙事与责任场景,时间维度上包含"静态守护"与"动态等待"双重属性。《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标注其及物动词属性,可接宾语构成"守候+对象"结构,如守候黎明、守候约定。
同义辨析 相较于"等候"强调被动姿态,"守候"蕴含主动担责的语体色彩;与"守护"相比,则突显时间延续性特征。参考《新华同义词词典》释义,其近义词群包括"看护""伴随""待命"等,但语义侧重点各有不同。
该词条释义综合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守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有较为统一的解释,但需注意与“守候”区分,避免混淆。
核心含义
“守侯”在古汉语中特指“州刺史的别称”,主要用于唐代官职的称谓。例如唐代元稹的《告畬三阳神文》中提到:“自丧守侯,月环其七”,这里的“守侯”即指州刺史。
读音与注音
拼音为shǒu hòu,注音符号为ㄕㄡˇ ㄏㄡˋ。
历史背景
该词源自唐代文献,属于古代官职称谓,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与“守候”的区别
由于“守侯”的古义生僻且易与“守候”混淆,建议根据语境选择用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守候”的用法,可参考相关现代词典或文学作品。
班荆道故宝号爆裂弹逼蹴穿井得人崔崔道数点阵抵虫笃睦发闷梵衲翻涌鬼功行列狠辣洪润虹星滉漭活龙鲜健角跃校注集德京朝官灸疮旧恨新仇寄兴决疏鞫问开哄来者不善老先人板板领带卡买山归卧慢声慢语棉袍子民赋明世内中盘拨撇漾启关青牛文梓青霄直上轻屑敺役人约黄昏入望神昏摄扬时异事殊守械踏戽髫龄呫呫同济文锋小真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