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蒲草名。茎可编席。《尔雅·释草》:“莞,苻蘺,其上蒚。” 郭璞 注:“今西方人呼蒲为莞蒲;蒚谓其头臺首也。今 江 东谓之苻蘺。西方亦名蒲。中茎为蒚,用之为席。”《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孔颖达 疏引《本草》曰:“白蒲一名苻蘺, 楚 谓之莞蒲。”
(2).白芷之别名。
“苻蓠”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名称,其释义可从字源及文献用例两方面展开考据。
一、字源考释 “苻”字《说文解字》释为“鬼目艸”,段玉裁注引《尔雅》称其叶似蒲细,生于水泽(《说文解字注·艸部》)。“蓠”见于《楚辞》王逸注,指“江蓠”类香草,《本草纲目》载其“茎叶似芎藭,花白子赤”(《本草纲目·草部·蘼芜》)。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江赋》,注家多解作水生植物。
二、文献用例 《太平御览》引《广志》载:“苻蓠生水中,叶圆大如钱”,唐代《酉阳杂俎》称其“花黄六出”,宋人笔记谓可入药治疮。明清方志中多与“凫茈”“苻丝”等名混称,实指莎草科植物荸荠的古异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绘有形态,与今荸荠特征吻合。
需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植物志》电子版,或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尔雅义疏》《本草纲目校注》等权威文献。
“苻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苻蓠指一种蒲草类植物,茎秆可用于编织席子,古代文献中常与“莞”并称。例如《尔雅·释草》记载:“莞,苻蓠,其上蒚”,郭璞注称其茎秆可制席,江东地区称其为苻蓠。
别名与用途
又名“莞蒲”,在《诗经》等典籍中与“簟”(竹席)并提,用于描述古代寝具材质。
药用特性
苻蓠是中药“白芷”的别称,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有祛风燥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等功效。
临床应用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尔雅》《本草纲目》等古籍原文。
百字宝铎边计熛烬并舍鬓颜博物志崇用从众凋瘁雕锼滴笃班短款恩波发晶刚謇竿头日上高名大姓更害恭职过嘴海底捞针后焰花花搭搭黄皮寡廋幻海回望胡说乱道惊屹距今隽雅恐龙老挝领诺流漂龙凤船庐观骡马缅维民萌尿鳖片合破罐破摔千年调清干青篾山洼水印螳臂当车潭潭天耳通铁仙廷折缇帅同姓偷薄土浆万邦妄男子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