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ak]∶[水、光线等]流出或透出
汽缸漏泄
(2) [reveal secret;divulge]∶泄漏;走漏
漏泄试题
见“ 漏泄 ”。
亦作“ 漏洩 ”。1.泄露。《左传·襄公十四年》:“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洩,则职女之由。”《韩非子·亡徵》:“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语者,可亡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 宋 柳永 《玉楼春》词:“乌龙未睡定惊猜,鸚鵡能言防漏泄。” 王统照 《母爱》:“﹝她﹞不怕漏泄秘密,却总难承认自己是生过孩子的母亲。”
(2).渗漏。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苇槨桐棺,穿壙七尺,上无漏泄,下无积水。” 唐 韩偓 《绕廊》诗:“浓烟隔帘香漏泄,斜灯映竹光参差。”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迭舘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臺,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
(3).犹破绽。《水浒传》第一一六回:“那 石寳 一口刀,战两枝戟,没半分漏泄。”
“漏泄”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物理层面的泄漏
指液体、气体或光线等从容器、管道或遮挡物中流出或透出。例如:
抽象层面的泄露
表示秘密、消息或信息的意外暴露或传播。例如:
在诗词中常被赋予意象,如杜甫诗句“漏泄春光有柳条”,既描绘自然景象,也隐含秘密不经意流露的意境。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如《搜神记》《三国演义》等),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漏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分别是氵(水部)和肉(月部),总计9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体演变。
在繁体中,漏泄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漏的古代写法为“塞”或“㝠”,泄的古代写法为“洩”或“釚”,字形稍有差异。
一些漏泄的相关例句:
一些和漏泄相关的组词包括漏水、泄密、漏风、水泄不通等。
与漏泄同义的词语有泄露、外泄、暴露等,它们都表示信息或秘密的不明确地流出。
漏泄的反义词是保密,表示对信息或秘密的密封和保护。
百分比搏取大和绘斗色费脚手风刀纷缛福界鬼矢呵佛祖伙赖将家江山如此多娇胶胶膊膊戒鉴襟腑金刚敬辞惊定鯨罟九里香龛难趷落辽西厉兵秣马烈夏离酒鸾鸣蒙幸灭景追风明将藕节偏安一隅被发歉绌牵裂青史留名奇突屈埋肉杌软尘鋭标桑梓礼三鹿郡公上人刹住蛇疮社饭侍应生手本水滑庶明说不出口殊越思辩塘汛铜兽符桐竹无置锥之地虾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