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宋书·乐志三》:“旄旍指麾,进退应矩。”
“进退应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yīng jǔ(部分注音差异源于古今音变),形容人的言行举止遵循规范,行动合乎法度,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符合规矩。
基本含义
指人在处事或社交中谨慎得体,既不过分激进也不退缩,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在正式场合的礼仪表现或决策时的审慎态度。
出处与例句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旄旍指麾,进退应矩。”,描述军队行进时旗帜指挥下的整齐划一,后引申为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
语法与用法
属紧缩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宾语,用于评价处事风格。如:“他为人处世进退应矩,深得同事信赖。”。
近义词
补充说明
该词强调对规则的尊重,尤其在传统礼仪或等级分明的场景中使用较多,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形容职场或社交中的得体表现。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宋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进退应矩》是一个成语,其含义指人在言行举止上要符合道德、规矩,不要过分偏离或越界。
《进退应矩》的部首拆分为辶和示,其中辶是边走的意思,示是礼节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为25。
《进退应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冢宰》中的记载:“君子贵体,唯率性。是故君子不入邻寺之辟,不庙寺之道,不劳民而累形。”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或有志于官场者不应附庸风俗,而应该以率直的性格去行事,不要让个人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地给人带来困扰。后来衍生为“进退应矩”成语。
《进退应矩》的繁体字为「進退應矩」。
根据考古学研究和出土文献,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进退应矩》这个成语的古代写法暂时无法考据。
他在工作中总是严守纪律,进退应矩。
进退自如、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无门
遵守规矩、守法纪、符合规范
超越界限、无规矩、言行失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