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史记·刺客列传》:“得 赵 人 徐夫人 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裴駰 集解:“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及逾三十年,予亦窃位偷名,官进不已,然而终无濡缕之力及於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七郎 曰:‘此刀购诸异国, * 未尝濡缕。迄佩三世矣。’”
“濡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rú lǚ,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描述匕首淬毒后的致命性:“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意为匕首刺人后,仅需沾湿一缕血的微量,便能致人死命,凸显毒性之强。后世如唐代元稹、清代蒲松龄的作品中,也借“濡缕”比喻微薄之力或微弱影响。
“终无濡缕之力及於君”(元稹)——表达自身能力不足以帮助对方。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湿润、滋润”,可能与具体语境或误用相关,但主流释义仍以《史记》及权威字典为准。
濡缕(rú lǚ)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润湿、湿润的意思,也可用来形容浸泡、浸润。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水」表示水,右边的「鬼」则是指一种以草木为食的动物,代表着植物。
濡缕的左边是「水」,右边是「鬼」。它共有18个笔画。
濡缕是一个古代汉字,源于《诗经·秦风·无衣》:“浴於沂,洒我以濡缕。”这里的「濡缕」指的是洒在身上的水滴。在繁体字中,濡缕的写法为「濡縷」。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所变化。濡缕的古字形为「灄」,它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繁体字写法。
1. 窗外的雨一直飘落着,濡缕着大地。
2. 我轻轻地濡缕着那幅古画,仿佛触摸到了过去的时光。
濡洗、濡湿、濡染、湿濡、濡泽、濡润
湿润、润湿、滋润、浸润
干燥、干涸、不润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