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击、惩戒。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若夫肉刑者之为摽戒也多…… 魏武帝 亦以为然。”
“摽戒”一词在权威汉语词典中未见明确收录,该词可能为古汉语生僻词或现代方言用词。从构词法分析,“摽”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种核心释义:一读“biào”,意为“击打、捆绑”(来源:汉典);二读“biāo”,指“挥动、标示”(来源:教育部《异体字字典》)。而“戒”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警也”,《康熙字典》释作“防备、告谕”(来源:国学大师网)。
结合二字本义,“摽戒”可训解为通过肢体动作或标志物进行警示的行为,如《礼记·曲礼》中“摽使者出”的警示手势(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其语义内涵包含三个维度:①行为层面的肢体示警(摽);②言语层面的规劝告诫(戒);③象征层面的标识提醒,如古代“摽梅”用落梅标示婚期,延伸出时序警示功能(来源:汉典“摽”字条)。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仪式性警戒行为,如《周礼·夏官》记载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以摽戒不若”,郑玄注:“摽,表也,表识危险使民知戒备”(来源:十三经注疏数据库)。现代语境下可引申为通过显性符号或行为进行风险提示的管理学概念。
“摽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o jiè,其核心含义为打击、惩戒,多用于描述对不良行为或现象的纠正与警示。
词义解析
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用刑》:“若夫肉刑者之为摽戒也多……魏武帝亦以为然。”此处指通过严厉刑罚达到惩戒与威慑的作用。
使用注意
“摽戒”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下的学术讨论。如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多用“惩戒”“制裁”等词替代。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抱朴子》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
摆张闭约驳斥酬沮搭便玷邮断窗二烯烃翻枱漨浡風裁附葬宫省鬼丑汉氏韩众毁笑蹇咢疆圻疆圉建始殿浇沃矜高警察署进攘酒韵技系涓滴不漏骏猷流光沦阴马渤媚丽木芝蹑节呸抢抨弹凄激清况器食骑战三铨嬗替沙坞纱羊生具神品神巧伸头探脑视察鼠凭社贵死货司空见惯天下大同条糖儿屯垒维也纳无面馎饦贤君小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