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憔悴。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南史·臧焘传》:“﹝ 臧盾 ﹞父卒,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识。” 唐 吕岩 《绝句》之二三:“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韶州东驿》:“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虽皆不死,而神气顿痴,颜色枯悴,盖血液已失故也。”
(2).犹枯萎。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昔有思妇,夫官於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
(3).枯燥乏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古风乐府之类,芳沃当代,响起陈人,淡寂无枯悴之嫌,繁藻无淫妖之忌。”
“枯悴”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枯”与“悴”二字构成,其核心语义指向事物的衰败、凋零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古代汉语语料库分析,该词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字义溯源
“枯”本义为草木失去水分而干萎,《说文解字》释为“槀也”,引申为事物失去生机;“悴”原指人面色黄瘦,《玉篇》注为“憔悴也”,后泛化形容衰颓之态。二字结合后,词义叠加,强化了“衰败”的意象。
现代释义
用法辨析
该词属书面语,常见于文学作品,与“憔悴”“枯槁”为近义词,但“枯悴”更强调“干枯”与“颓败”的双重属性。例如《红楼梦》中“那桃花开得极盛,不过几日便枯悴了”即突显繁华转瞬凋零的对比。
参考来源:
“枯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和现代词典释义:
憔悴
多用于形容人因忧愁、疾病或劳累而面容消瘦、神色暗淡。
例句:
枯萎
指植物失去水分或生机,呈现干枯状态。
例句:
枯燥乏味
形容事物缺乏趣味或情感色彩单调。
来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评述诗歌时提到“淡寂无枯悴之嫌”。
该词在古籍中常见于描写人物神态或自然景象,如唐代吕岩《绝句》以“枯悴”对比生命的光彩,宋代洪迈《夷坚志》用“颜色枯悴”描述失血后的病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学性表达。
如需更多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埃土百齿霜白旄拜埽悲切切侧载醇质东山之志防丧反光镜发竖废怠高密共计供命乖咈谷仓故曲和时和雨河中曲滑擦擦花嘴利舌脚劲骄满搅团忌才揭地掀天金娃娃九仞一篑口川旷载来思里邻鲁班尺抡魁鹿园拍手打掌品地品谊锵羊钦率犬马之养森翳射孔神崖市舶司豕误授手授业解惑孀妻思鲈莼探会同年録万元户委云无了先花后果枭恶小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