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憔悴。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南史·臧焘传》:“﹝ 臧盾 ﹞父卒,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识。” 唐 吕岩 《绝句》之二三:“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韶州东驿》:“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虽皆不死,而神气顿痴,颜色枯悴,盖血液已失故也。”
(2).犹枯萎。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昔有思妇,夫官於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
(3).枯燥乏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古风乐府之类,芳沃当代,响起陈人,淡寂无枯悴之嫌,繁藻无淫妖之忌。”
“枯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和现代词典释义:
憔悴
多用于形容人因忧愁、疾病或劳累而面容消瘦、神色暗淡。
例句:
枯萎
指植物失去水分或生机,呈现干枯状态。
例句:
枯燥乏味
形容事物缺乏趣味或情感色彩单调。
来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评述诗歌时提到“淡寂无枯悴之嫌”。
该词在古籍中常见于描写人物神态或自然景象,如唐代吕岩《绝句》以“枯悴”对比生命的光彩,宋代洪迈《夷坚志》用“颜色枯悴”描述失血后的病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学性表达。
如需更多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枯悴》是一个形容词,描述一个人或事物因贫瘠、衰弱、憔悴而失去生机、精神疲惫的状态。
《枯悴》的拆分部首为木和心,其中“木”表示与木相关的事物,而“心”表示与心灵相关的事物。
《枯悴》的总笔画数为14,其中“枯”的笔画数为9,而“悴”的笔画数为5。
《枯悴》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伤仲永文集·赠彝州故人》:“裴回五十年,无几见原之;洞庭七十老,谁识个枯悴?”
在繁体字中,枯悴的写法为「枯悴」。
古时候,《枯悴》的字体稍有不同。其中,《枯》的古字形为双木,“木”字位于上部,表示树枯;而《悴》的古字形中,右边是由心字和清水构成的部分,表示心灵受到清水冲刷而疲惫不堪的样子。
1. 这段时间工作繁忙,他的容颜显得更加枯悴。
2. 在流亡多年后,他回到家乡,眼中充满了枯悴与疲倦。
1. 枯木(形容树木失去生机)
2. 心悴(形容心情疲惫、压抑)
3.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劳、筋疲力尽的状态)
1. 憔悴(形容因疲劳、忧虑等而身体消瘦、精神减退)
2. 瘦弱(形容体态虚弱、消瘦)
3. 衰败(形容衰落、陷入颓废状态)
1. 精神焕发(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2. 健康活力(形容健康有活力、精力充沛)
3. 茁壮有为(形容发展良好、生机勃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