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9-1894)清末海军将领。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历任兵舰管带、总兵,加提督衔。在中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将士奋勇作战,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速撞击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该词条专指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军人,其名载入《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辞书,词性为专有名词,拼音为"Dèng Shìchāng"。作为历史人物专名,其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人物身份与事迹
邓世昌是清朝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舰长),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率舰冲锋迎敌,因战舰重伤沉没而壮烈殉国。《清史稿·邓世昌传》记载其"临战以忠义相激励,致死不移"(来源:中华书局《清史稿》)。中国社会科学网收录的近代海军档案显示,邓世昌在战前已因治军严明、训练有素而受清廷嘉奖。
二、文化象征意义
该词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历史人名",其姓名已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代名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教材将其定位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典范",教育部统编历史课程将其事迹列入必修教学内容(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三、语言应用规范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姓名拼写为"Dèng Shìchāng",在文献引用时需遵循《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关于历史人物名称的标注规范。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显示,该姓名词频在近代史类文本中达0.0037%,属专名高频词。
四、权威研究参考
中国历史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邓世昌的战术决策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海军军官的最高专业素养(来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4期)。其遗物"致远舰船钟"现存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来源:国家文物局数据库)。
“邓世昌”一词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在汉语词典中,“邓世昌”作为专有名词,特指清末海军将领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曾任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率舰英勇作战,壮烈牺牲,被追封太子少保衔,谥“壮节公”。
早年经历
邓世昌出生于官宦家庭,19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以全优成绩毕业,成为首批近代海军军官。他主张海军现代化改革,治军严明,长期坚守岗位,极少归家。
黄海海战壮举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弹药耗尽、舰体受损后,下令全速冲向日舰“吉野号”,意图同归于尽。途中遭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拒绝救援,与爱犬一同殉国,全舰200余名官兵牺牲。
历史评价
他被誉为民族英雄,其牺牲激发了国人爱国热情。光绪帝亲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部分词典提及“邓世昌”引申为“才能出众者”,但此用法极少见,且源于对其历史贡献的赞誉。实际使用中,该词主要指历史人物本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生平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网页来源。
爱迹白水碑垄北学畚锸逼恼布教残雁长驱墋黩储藏出舆入辇淡泊明志典律吊笼度量衡钩己含齿戴发豪阔恒属晃耀环桃户马溷杂祸难翦髻奸壬畸躬浄戒经心劲直金祇谨裕集训决正李下路规谩怠南京长江大桥脑袋偶倡偏狥平原潜军清烈青箱学七舌八嘴契重任算生一蜃墙狮弦水磨腔塑像退税无力武溪笛宪禁泻土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