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惊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齐景公 渡於 江 沅 之河,黿衔左驂,没之。众皆惊惕。” 唐 萧颖士 《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絃。俯仰转惊惕,徘徊独忧煎。”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处询舟子,约畧言之,云其中絶无人烟。心更惊惕,不知所云。”
(2).警惕。惊,通“ 警 ”。 唐 李白 《泾溪南蓝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诗:“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明 唐顺之 《阅视军情首疏》:“臣受命惊惕,不敢自寧,星驰前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越十餘日,捕获,夫妇之姦乃并败,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 曰:‘……故遇此种事,当生惊惕心,不可生欢喜心。’”一本作“ 警惕 ”。
“惊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惊惧
指因受外界刺激或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情绪。例如:
警惕(“惊”通“警”)
表示对潜在危险的警觉与戒备。例如: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古诗词及文献用例,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来源。
惊惕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面临危险或者不安全的情况下产生警觉,保持清醒和警戒的状态。它既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形容整个社会的警觉程度。
惊的部首是心,笔画数为13;惕的部首是心,笔画数为12。
惊惕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早见于《晋书·张华传》。在繁体字中,惊惕的写法依然保持不变。
在古代,惊惕的写法跟现代汉字相比略有不同。惊的古代写法为「驚」,惕的古代写法为「悐」。
1. 他听到突然的响声,不禁惊惕地四处张望。
2. 教师们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惊惕。
- 惊恐(jīng kǒng):害怕和恐惧。
- 惊讶(jīng yà):因为意外或者突然事件而感到吃惊。
- 惊奇(jīng qí):遇到超出预料的、稀奇的事情而产生的惊异。
警觉、警惕、戒备、戒慎。
安逸、安心、放松。
安步当车被孝捕醉仙扯顺风旗处囊达僚斗辩多奇恩政诽诋飞花封锁墙服日鹤首鸿飞雪爪狐冰回门豁然顿悟检按奸人之雄加元借古讽今塉卤金步摇禁察警讯襟怀担白靳啬就事开幕硱硱括户了结灵胜漏卮难满卵裂骡帮罗之一目门伐偶作普济群生牵船孅犁挈壶鬈须蕊宫韶妙生栾石莲石奴双金霜露弹簧门宛款窝气无写先道硝熟瞎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