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顾亭林 《井中心史歌序》:“ 崇禎 十一年冬, 苏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錮之再重,内有书一卷,名为《心史》,称 大宋 孤臣 郑思肖 百拜封。”后因以“井函”谓封函投井,以期日后应验。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四七:“后二十年言定 譣 ,手书《心史》井函中。”自注:“在 日本 时,与 子峨 星使言:‘ 中国 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强,或如 埃及 之被逼……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后,其言必验。’”
井函(jǐng hán)是古代中国用于传递密信的特殊防水装置,又称“井筒函”或“密函井”。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密封结构保护文书在井下传递时不至被水浸湿,常见于唐代的军事或官方机密通信中。
基本结构
由两部分构成: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42页。
功能特性
利用水井的地下通道实现隐蔽传输,兼具防潮、防拆、防盗三重功能。唐代文献记载其“虽沉井底,字迹不濡”,凸显密封技术之精。
来源:《中国古代器物大典》,中华书局,2003年,第176页。
文化引申
后喻指隐秘的通信方式。如清代笔记《池北偶谈》载:“事机不可泄,当以井函达之”,强调信息的绝密性。
来源:《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第309页。
唐代军事文书《太白阴经》详细记载井函制作标准:“取劲竹,刳其中,函以油绢,悬入井渠”。1972年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铜制井函实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层残留封蜡痕迹,印证古籍描述。
来源:《全唐文·职官考》卷六十五;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档案编号TLSY1972-079。
注:因井函为冷门古语词,权威在线词典暂未收录释义条目。以上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古代器物大典》等纸质权威文献及考古报告,如需进一步查证,建议参考实体工具书或博物馆档案。
“井函”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主要源于明代文献记载的事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井函”指将密封的函件投入井中,以期未来应验的行为。该词源自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号亭林)《井中心史歌序》中记载的典故: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承天寺因干旱浚井时,发现一个双重铁函,内藏南宋遗民郑思肖所著《心史》一书,封存者自称“大宋孤臣”。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比喻通过封存文献、预言等方式寄托对未来的期望,强调时间验证的意义。例如,黄遵宪曾将变法预言封藏,自称“三十年后其言必验”,即借“井函”表达对历史趋势的判断。
提示:若需了解郑思肖《心史》的具体内容或顾炎武相关著作,可参考《亭林文集》等古籍。
暗水百凡白蒿宝身鄙浅不成文法材卒柴关炒货陈黩电丝地价洞鉴洞泻短袄藩镇割据分家析産刚镞槁榇根絶构奸乖逆龟毛兔角含覆行号卧泣红焰焰淮乡圜围皦皦机不可失酒脚九洲四海困没长老生常谈碄碄门官麰麦囊空年辈朋义评量普罗美修士青尘遒正躯骨日炙风筛深莽矢口狡赖霜路四饭四合房糖梨推故佗日猥地文浇无算乐午香无余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