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理境的意思、理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理境的解释

通过叙事说理而体现的境界。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陈 张 《感遇》诸作,用单笔而运以理境,乃学 嗣宗 《咏怀》。” 罗惇曧 《文学源流·论<列子>》:“《仲尼篇》:‘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与佛所谓‘心断路絶,久之顿觉光明;山河大地,全现法王身’,同一理境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理境,作为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学和哲学内涵,主要指向以下两个核心层面:

  1. 理念或义理的境界(哲学层面)

    • 释义: 指思想、道理或哲学理念所达到的高度、深度或纯粹状态。它强调的是抽象思维、逻辑推演或哲学思辨所构建的超越具体形象的精神领域。
    • 内涵: 在这个层面上,“理境”接近于“理的世界”或“理念世界”,与具体的“事境”(事物、事件的具体情境)或“情境”(情感、情绪的氛围)相对。它追求的是对普遍真理、宇宙法则或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论中对“理”的重视。如宋明理学探讨“天理”,文学批评中区分不同创作境界时,常将“理境”与“情境”、“事境”并提。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权威辞书释义,理境包含“义理的境界”这一义项。
  2. 说理诗(或议论性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文学层面)

    • 释义: 特指在以阐述道理、议论为主旨的诗歌(说理诗)或文章中,作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表达,将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动的意象或流畅的语言中,使作品既富有哲理深度,又具有艺术感染力,达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的高超境界。
    • 内涵: 这是“理境”在文学批评中的核心用法。它强调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如何将“理”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领悟道理。成功的“理境”作品往往能做到“理趣盎然”,即道理中蕴含趣味,趣味中体现道理。
    • 来源依据: 清代文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等著作中多次论及“理”与诗歌的关系,强调“诗固不可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他指出单纯堆砌说教语言(“理语”)并非上乘,唯有将理融化在情景之中,形成“理趣”,方能达到高妙的“理境”。历代诗话、词话在评价陶渊明、苏轼等人的哲理诗时,常以是否达到“理境”或具有“理趣”作为重要标准。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古典文论研究,“理境”常用于描述说理诗的艺术成就。

总结来说,“理境”一词的核心含义在于“道理或理念的境界”。它既指哲学思想上的高度抽象与纯粹,更常用于文学领域,特指说理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将抽象哲理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所达到的、既深刻又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网络扩展解释

“理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ǐ jì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叙事说理而体现的境界,常用来形容思想境界的高尚与理想追求。其中“理”指道理、法则或思想理念,“境”则指环境或状态,合起来表达一种融合理性思考与理想状态的境界。

二、文学与哲学中的延伸

  1. 文学创作
    在诗歌、散文中,“理境”强调通过叙事或说理展现深层思想,例如王闿运评价陈张的《感遇》时提到“用单笔而运以理境”,指其通过简练笔法传递哲理。
  2. 哲学思辨
    如《列子·仲尼篇》中“体合于心,心合于气”的描述,被学者罗惇曧认为与佛家“心断路绝,全现法王身”的体悟属于同一理境,体现对宇宙规律的抽象思考。

三、应用示例

四、注意

不同语境下侧重点可能不同:文学领域更强调表现形式,而哲学或修养层面则偏向思想高度。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鞭颩褊忮璧返嬖佞缠缴疢如疾首传祚出付炊臼之戚鹑野词句大楼耽惊受怕电动丁西林斗谍风行电照赴险如夷符应公善宫园花不楞登怀感怀忧换体活神活现吉福静意近目金丝猴究竟说絶地看翫兰州羸身乐未央林下风致没世无称描龙刺凤蓬头赤脚聘约千呼万唤弃公营私穷身泼命齐箫诎法荣宝斋稍逊一筹生出深山穷谷诉牒讨擒焘养凸面镜王礼斡鲁朵无干浄贤内助小嘎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