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璇璣玉衡 ”的省称。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尺表能审璣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復之气。”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 严复 《救亡决论》:“浑天昉于璣衡,机器创于 班 墨 。”参见“ 璇璣玉衡 ”。
(2).北斗七星的泛称。 宋 王安石 《谢赐历日表》:“恭惟陛下躬包历数,政顺璣衡,齐日月之照临,体乾坤之闔辟。” 明 杨慎 《柯玉井赠宝剑》诗:“冲霄紫气璣衡北,照夜清光奎壁东。”
(3).借指天文学。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石堂 名 普 ,字 尚德 , 寧德 人,精律吕璣衡之学。”
“玑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涉及天文、星象等领域。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天文仪器
指“璇玑玉衡”的省称,是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其核心部件“璇玑”为玉石制成的旋转装置,用于测量星辰运行轨迹,常与浑天仪等仪器结合使用(如故宫展出的“玑衡抚辰仪”)。
北斗七星
作为北斗七星的泛称,源于古代将北斗视为观测天象的重要参照。例如王安石诗句“政顺璣衡”即以北斗代指天象规律。
天文学代称
借指天文历法或天文学研究,如《世说新语》中“尺表能审璣衡之度”即强调天文测量的精准性。
词源与读音
“玑”原指不圆的玉珠,后特指天文仪器部件,读作jī(非其他误读音);“衡”本义为测量工具,二者结合突显天文观测的科学性。
文化关联
古代文献中常以“玑衡”象征天道运行,如严复《救亡决论》提到“浑天昉于璣衡”,将天文仪器视为科学发展的象征。
古籍例句
《世说新语》:“尺表能审璣衡之度”;
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大象入於璣衡”。
现代语境
多用于历史或文学领域,如描述古代科技成就时提及“玑衡抚辰仪”。
注:低权威来源中提到的“衡量标准”释义(如)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引申误读,建议以天文相关解释为主。
《玑衡》是一个汉字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事物的平衡和稳定。比喻事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保持稳定状态。
《玑衡》的部首是⺩(王字旁),它由19个笔画组成。
《玑衡》在古代是一种器物,用于称重和测量。取义于此的词语《玑衡》在文化传承中逐渐发展为表示平衡和稳定的抽象概念。
繁体字形为「璣衡」。
在古代,汉字《玑衡》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玑」的写法与现代一致,为象征珍贵宝石的玉,由上部分和下部分构成,形成一个整体;「衡」则是由上部分的「行」和下部分的「卩」组成。
他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了一个良好的《玑衡》。
平衡、权衡、衡量、校衡。
均衡、平稳、稳定。
失衡、不平衡、不稳定。
暗愚拜愿蚫螺扁鼻不方便参禅残余程约打不得代数学胆大心雄黨閥定科放伐放生扉画粪场風風傻傻横峰侧岭鸿渐之翼换巢鸾凤画蛇足回旗骄华借对鸡黄精华禁旅八旗罽袍公子激劝絶叫夸豪兰成老幼连二并三连交鳞褓落夜迷露鸣铙靡俗暮途能许秦昭盟夷球场呿陀三常骚词深鉴尸场适味守障束取笋蒲天目山擿植索涂头功邷儿相媳妇邪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