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父。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十九章:“ 小林 和 乔乔 是没有家的,只有一个寄父,叫做 中麦 。”
“寄父”一词的含义可从古代成语和现代词义两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寄父”原为古代成语,由“寄”(寄托)和“父”(父亲)组成,字面意为将父亲托付给他人照顾。
引申为将责任或希望寄托于他人,常见于儿女远行时委托他人照料父亲的场景。
典故与用法
该成语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后也出现在北宋王安石之女的诗作《寄父》中。例如:“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托付之情)。
核心含义
现代多指义父,即非血缘关系的父亲,又称“干爹”“养父”。例如张天翼小说《大林和小林》中,主角的寄父名为“中麦”。
社会习俗
部分地方有认寄父的习俗,如选择与孩子命相合者,或认僧道为寄父以求庇佑。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寄父》是指将信件、物品等通过邮局或他人寄送给父亲,表达对父亲的关怀、思念和感激之情。
《寄父》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父,分别是屋顶和父亲。它的笔画总数为12画。
《寄父》的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寄送物品或书信给父亲是古代子女们表达孝心和孝敬父亲的一种方式。
《寄父》的繁体字是「寄父」。
在古时候,「寄父」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略有书写方式的差异。
1. 我在外地工作,每个月都会寄父一封信表达思念。
2. 我为了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寄父一份礼物。
寄亲、寄儿、寄思、丢父等。
托父、传父、送父。
违父、拒父、逃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