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籍产的意思、籍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籍产的解释

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宋 洪迈 《夷坚志丁·孔都》:“狱成,酿者坐徒刑,且籍产拆屋,四邻皆均赏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厘正历法》:“其时 彭德清 以 王振 党拟斩,瘐死狱中,僇尸籍产矣,而同事畴人,犹袭其説如此。”《清史稿·高宗纪三》:“壬寅,追论 素诚 贪淫激变罪,籍产,戍其子於 伊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籍产”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与财产登记、没收相关。《汉语大词典》解释“籍”为“登记造册”,特指官府对财产的清查记录。中国社科院《古代法律用语词典》载明,“产”指代不动产与动产的总称,而“籍产”即指通过官方文书确认的财产归属状态,常见于唐宋时期的田产纠纷判决文书。

该词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指代财产登记备案的法定程序,如《唐律疏议》规定“凡田宅交易,必先籍产于官”;其二特指犯罪抄没,如《宋史·刑法志》记载“贪墨官吏,籍产充公”。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历史语法词典》指出,这种行政司法一体化的特征,反映了古代财产权与统治权的密切关联。

现代法律史研究中,“籍产”概念常被用于分析古代物权制度。如中华书局《中国法制通史》系列论著中,多引用明清黄册档案中的“籍产”记录,佐证封建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籍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属于古代法律中的刑罚措施。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历史背景与用法

  1. 法律依据:古代“籍产”不仅没收财产,还可能涉及拆毁房屋、牵连亲属(如流放)。
  2. 文献记载:
    • 明代《野获编》提到官员因罪被“僇尸籍产”(来源:)。
    • 该词在《清史稿》等正史中亦有出现,说明其作为刑罚的普遍性(来源:)。
  3. 现代引申:当代语境中,“籍产”一词已罕见,但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可能被提及。

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司法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请阿育塔百虫将军呗赞宝婺北宫婴儿波特怊怊辰选尺幅千里牀鋭垂诫炊累盗截道礼得解东原放马后礮繁紊干主海客鸿哲混通箭脚蹇纵稼轩长短句警区寄生蜂继武拘倦开始康安苦中作乐邻竝龙爪稷络脑没搭撒迷蕨谬説平干钱井经商企足揉杂入犯入献山峙渊渟声势时人说合树置趿拉板停缓讬意忘年之契輼辌诬凿瑕过湘平屑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