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名词。即三焦。 宋 范仲淹 《问天医赋》:“臣独多疾,支离轮囷……袭於皮毛,客於络脉,次於焦府,盎於形色。” 清 陈维崧 《沁园春·病中云臣馈我药资赋此志谢》词:“是二竖揶揄,穴人焦府;五穷跳盪,绊我晨昏。”参见“ 三焦 ”。
“焦府”是中医术语,指代“三焦”,属于传统医学理论中六腑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焦府即“三焦”,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划分概念,并非实体器官,而是将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生理功能。
三焦的划分与功能
文献引用实例
该词见于古代医籍与文学作品,如:
现代应用
当代中医理论中,三焦常被用于解释水液代谢、气机升降等整体生理协调机制,尤其在温病学中应用广泛。
需注意,“焦府”属于传统医学概念,现代解剖学中无直接对应结构。如需进一步了解三焦理论,可参考《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或权威中医教材。
《焦府》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焦急、忧虑之情。
《焦府》的部首是火部,原字形为“爦”,总笔画数为11画。
《焦府》的源自于《宋史·艺文志》:“南宋赵柔《焦府》词,自焦府安堵如故,以焦府喻忧虑。” 繁体字形为「焦府」。在古时候使用繁杂的字体时,字形会有一些差异。
1. 每当考试即将来临,学生们的心情都充满了焦府。
2. 他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深感焦府。
焦虑、焦急、忧虑、烦躁、苦闷
焦虑、焦急、忧虑
宽心、安心、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