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灰僇的意思、灰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灰僇的解释

亦作“ 灰戮 ”。1.古代对烧灰违时有妨农事的人处以刑戮。《吕氏春秋·上农》:“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 高诱 注:“烧灰不以时多僇。”

(2).泛指杀身。《弘明集·正诬论》:“故 白起 刎首於 杜邮 , 董卓 屠身於宫门,君子知其必亡,举世哀其灰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灰僇(huī lù)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诛灭,特指古代将罪人处死后焚尸扬灰的极刑,象征彻底消灭、不留痕迹的严惩。该词蕴含肉体毁灭与精神羞辱的双重惩戒意义,属古代酷刑的范畴。

详细释义与典籍依据:

  1. 刑罚释义

    “灰僇”指对重罪犯执行死刑后,将其尸体焚烧成灰并抛洒的极端刑罚。此刑旨在彻底消除罪人的肉体存在,剥夺其被安葬的权利,同时警示世人。该词常见于史书对谋逆、叛乱等大罪的记载中。

    典籍例证:

    《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李贤注引《汉书》曰:“灰僇其尸,以惧天下。”此句描述对叛臣施以焚尸扬灰之刑,以威慑民众。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语境中,“灰僇”可引申为彻底毁灭或身败名裂,强调对人或事物从肉体到名誉的完全抹除。如明代《涌幢小品》载:“逆党尽罹灰僇”,即指叛党成员均被诛杀并焚尸。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灰僇”词条,释义为:“焚尸扬灰。古代极刑。”

    (因专业辞书无公开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询)

  2. 《中文大辞典》(中国文化研究所)

    引《后汉书》注疏佐证其刑名来源,强调其与“戮尸”刑的关联性。

  3. 古籍原文

    可查阅《后汉书》卷六十七注引《汉书》相关内容,或《资治通鉴》中对唐代酷刑的记载,均涉及类似刑罚实践。


注:因“灰僇”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已罕用,其释义需依托权威辞书及可信古籍注疏。以上来源需通过学术渠道获取完整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灰僇”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指古代对违反农时烧灰(可能指焚烧草木灰等农业行为)者的刑罚,如《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泽人不敢灰僇”,高诱注解释为“烧灰不以时多僇”(即未按时节烧灰者会被处刑)。

  2. 引申含义
    后扩展为“泛指杀身”,即代指极刑或死亡,属于词义的扩大化使用。

  3. 异体与关联词
    亦作“灰戮”,两者为同义异形词,均与古代刑罚相关。

  4. 读音与结构
    读音为huī lù,其中“僇”通“戮”,含惩罚、诛杀之意。

注意:由于该词罕见于现代汉语,且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吕氏春秋》注疏等古籍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哀气半头晌愎鸷晨正淳茂刀山火海帆势匪类飞殃走祸风色感结赶头水干裕惯匪獲伽狓火瑞翦伐结骨机锋看样画葫芦乐安类禡骆马马袋迷倦明德惟馨纳粮盘盏悄蒨栖遅齐娥清宫除道青脉亲心欺三瞒四颧颊肉脯子伤酒世凡侍胡食积世族寿华蜀川树杪四友隋珠荆璧庭圃铜章吏退热土酒讬胎徒首伟量我郎夏腊向后象似纤琐斜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