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灰戮 ”。1.古代对烧灰违时有妨农事的人处以刑戮。《吕氏春秋·上农》:“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 高诱 注:“烧灰不以时多僇。”
(2).泛指杀身。《弘明集·正诬论》:“故 白起 刎首於 杜邮 , 董卓 屠身於宫门,君子知其必亡,举世哀其灰戮。”
“灰僇”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指古代对违反农时烧灰(可能指焚烧草木灰等农业行为)者的刑罚,如《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泽人不敢灰僇”,高诱注解释为“烧灰不以时多僇”(即未按时节烧灰者会被处刑)。
引申含义
后扩展为“泛指杀身”,即代指极刑或死亡,属于词义的扩大化使用。
异体与关联词
亦作“灰戮”,两者为同义异形词,均与古代刑罚相关。
读音与结构
读音为huī lù,其中“僇”通“戮”,含惩罚、诛杀之意。
注意:由于该词罕见于现代汉语,且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吕氏春秋》注疏等古籍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用法。
《灰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灰白色”或“暗淡无光”。它通常用来形容颜色灰暗、失去光泽的物体。
《灰僇》的拆分部首是“火”和“亻”(左右结构),总共有17个笔画。
《灰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红楼梦》中,用于描绘一些绢帛或其他物体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汉语言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采用,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在繁体字中,灰僇写作「灰僇」,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灰僇写作「灰僇」,字形基本保持不变。
1. 这块布料颜色灰僇,看起来没有亮丽的光泽。
2. 她的头发灰僇而暗淡,似乎缺乏生气。
组词:灰色、灰暗、灰白
近义词:灰蒙蒙、苍白
反义词:鲜艳、明亮、丰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