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赐的意思、郊赐的详细解释
郊赐的解释
古帝王举行郊祭时给臣下的赏赐。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熙寧 元年,两府辞郊赐。”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国家富有四海,非若 宋 之偏安。 宋 有西北二边岁币百万、百官祠禄郊赐之类,今皆无之。”
词语分解
- 郊的解释 郊 ā 城外:郊区。郊外。郊游。郊野。荒郊。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郊赐”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举行郊祭仪式时对臣子进行的赏赐,具有特定的礼仪和政治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郊:指帝王在都城郊外举行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地),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礼仪之一。
- 赐:即赏赐,体现帝王对臣子的恩典与权力象征。
- 合义:指帝王通过郊祭仪式向臣子分发财物或荣誉,以彰显皇权与君臣关系。
2.历史背景与实例
- 宋代记载: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官员曾辞让郊赐,表明这一制度在宋代较为常见。
- 明代对比:学者王鏊在《震泽长语》中提到,宋代因财政压力(如岁币、百官俸禄等)需依赖郊赐等制度,而明代国库相对充裕,无需此类措施。
3.功能与意义
- 政治作用:通过物质赏赐强化君臣纽带,巩固统治合法性。
- 经济影响:可能加重财政负担,尤其在宋代这类支出常被讨论。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能改斋漫录》《震泽长语》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郊赐》的意思
《郊赐》是一个汉语词汇,它表示皇帝赐给臣民的乡村土地。
拆分部首和笔画
《郊赐》的部首是“阝”(阜字旁),整个词汇一共有9画。
来源
《郊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夏书·耆定》一书中。在古代中国,皇帝常常将土地赐给功臣、官员或平民,作为奖赏或补偿。这些赐予的土地多数位于城市的周边地区,因此称之为“郊赐”。
繁体字
《郊赐》的繁体字为「郊賜」。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古代《郊赐》的写法为「郊賜」,字形更为简练、古朴。
例句
- 皇帝郊赐给功臣一片沃土。
- 这片土地是被赐予的郊赐。
- 作为一位受到郊赐的人,我感到非常荣幸。
组词
郊赐(jiāo cì):皇帝赐给臣民的乡村土地
郊户(jiāo hù):居住在城市周边地区的人
郊外(jiāo wài):城市周围的地区
赐予(cì yǔ):授予、赐给
近义词
赐福、给予、赏赐、授予
反义词
征用、没收、剥夺、罚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