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书卷文籍
书籍;典籍。《汉书·艺文志》:“ 汉 兴,改 秦 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晋 左思 《咏史》之七:“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復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
“篇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书籍、典籍,尤其强调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既可表示文卷的集合,也可引申为文化积累的丰富性,如“遗烈光篇籍”(晋·左思)。
二、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指汉代为恢复文化,广泛收集散佚文献。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亦用此词强调文献记载的重要性。
三、用法特点
四、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较少,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古典意涵。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可参考《汉书》《史通》等文献(来源:、4、5)。
《篇籍》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来记录文章、文献的册子或卷轴。它是由「篇」和「籍」两个字组成的。
「篇」字的部首是「竹」,它共有13画。而「籍」字的部首是「⺮」,它共有20画。
「篇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现代繁体字中,「篇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篇籍」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篇」字在篆书中的写法是「」,而「籍」字的篆书写法是「」。
1. 这本《篇籍》记录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化。
2. 他参考了大量的《篇籍》,才写出了这篇优秀的文章。
1. 篇章 (piān zhāng): 文章的一部分或一段。
2. 书籍 (shū jí): 用来记录知识或信息的书。
3. 学籍 (xué jí): 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个人信息的册子。
1. 文集 (wén jí): 汇集了多篇文章或作品的书籍。
2. 著作 (zhù zuò): 指个人创作或发表的作品。
1. 空白 (kòng bái): 指没有内容或信息的状态。
2. 破碎 (pò suì): 指被分散或破坏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