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的意思、都司的详细解释
都司的解释
[army and goverment office] 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
以钦依都司掌徼巡。——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词语分解
- 都的解释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国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 总:都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称头目、首领。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网络扩展解释
“都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一、明代军事机构(核心含义)
全称: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职能:
- 为明代地方最高军事管理机构,类似现代军区,掌管一省卫所及军事事务。
- 与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并称“三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隶属关系:受中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双重管辖。
二、清代武官职衔
演变:清代沿袭名称,但职能调整,成为绿营军官职位。
品级与职责:
- 正四品武官,位次于游击(从三品),高于守备(正五品)。
- 负责统领营兵,担任协将、副将的中级军官,或管理巡捕、漕运等事务。
补充说明
- 词源:“都”指总领,“司”指管理,合称即“总领军政的机构”。
- 现代关联:河南省邓州市有“都司镇”,为历史地名遗存。
以上内容综合了明代机构职能与清代官职演变,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运作细节,可参考《明史·职官志》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都司(dū sī)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是⼜(口)和⾍(八),共有12个笔画。该词是汉字的一个音符,表示官职或官员的职位。它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特指掌管司法、监视和调控地方官府的官员。在古代,都司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具有重要的权力和责任。
《都司》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都司」,发音和意思都和简体字相仿。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都司的写法可能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都司」的例句:
1. 他被任命为都司,负责地方的安全和治理。
2. 这位都司以其公正和聪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3. 都司的权力十分大,可以制定一些重要的政策。
一些和「都司」相关的词语包括:
1. 都勑(dū lì):旧时指皇帝下达给地方官员的命令。
2. 都官(dū guān):指地方官署的名称,由都司管理。
3. 秋官(qiū guān):地方官署的另一称呼,也有都司负责管理。
关于近义词和反义词,「都司」没有明确的对应词语。然而,可以将「都司」与其他地方官员的职位词语进行对比,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