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劳民。劳扰百姓。《左传·昭公九年》:“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 汉 张衡 《东京赋》:“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勦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勦民”意为劳扰百姓,指通过过度征用民力或资源,使民众疲惫不堪()。其中“勦”是“剿”的异体字,此处通“劳”(使动用法),即“使……劳苦”。
《左传·昭公九年》:
“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
此句批评统治者急于求成而劳民伤财,强调百姓的重要性()。
张衡《东京赋》:
“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指斥权贵为享乐剥削百姓,忽视民怨的危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文或历史语境时,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批判性内涵。
勦民(jiǎo mí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四个部分组成:人部、力部、刀部、并部。具体的笔画组成为:7画。
“勦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周礼·秋官·五帝官》中有记载。从字面上理解,“勦”意为堵截、斩击,而“民”意为人民,所以“勦民”表示对人民的斩击或堵截。在繁体字中,“勦”保留了原来的形状。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勦民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在秦汉时期的钟鼎文字中,“勦”字的下方有一个"刂"字形,表示使用刀剑进行勦斗的意思。
例句:警察在犯罪现场进行了勦民行动。
组词:勦犯、勦暴、堵截、斩击。
近义词:打击、剿灭、歼灭。
反义词:保护、守护、救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