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velength]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相邻的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篇第三章二:“颜色的感觉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网膜而引起的。”《新华文摘》1983年第8期:“这样 延安 的广播电台,就要停止播音,另建一个同样波长的电台,赶在延安台停播的当天,接着播音。”
波长是物理学中描述波动现象的重要概念,指波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波长可引申为“比喻事物之间差异或距离的量度”,如“两人思想波长不同,难以达成共识”。
在波动学中,波长(符号为λ)的计算公式为:
$$
λ = frac{v}{f}
$$
其中,( v )表示波的传播速度,( f )为振动频率。该公式表明,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例如可见光中紫色光波长约400纳米,红色光约700纳米。
该术语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19世纪提出,用于声学研究,后拓展至电磁波、水波等领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将其定义为“波的空间周期性量度”,强调其与波速、介质特性的关联。
波长是波动现象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指波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表示 波长用希腊字母λ表示,定义为相邻两个相位相同点(如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之间的直线距离。例如水面上相邻两个波纹最高点的间距即为波长。
物理意义
计算公式 波长与波速(v)、频率(f)的关系为: $$ lambda = frac{v}{f} $$ 例如真空中光速恒定为3×10⁸m/s,红光频率4.3×10¹⁴Hz时,其波长: $$ lambda = frac{3 times 10}{4.3 times 10^{14}} approx 700text{纳米} $$
典型应用
该概念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7世纪首次系统描述,现已成为波动光学、声学、量子力学等领域的核心参数。理解波长对分析波的衍射、干涉等现象至关重要。
昂霄耸壑安妥邦储宝楼八音领袖别堡布达佩斯参撤长侯陈谕宠号铳炮牀头金尽辞吐慈帷从优掉窝短小端远敦譬恶劣阏塞凤凰琴愤世疾俗府兵浮生切响国交海内鼎沸黑妆候蹄慌笃速晃昱践陟介质惊飊津主咎戒积治蹐滞历沴六峜闷棒畔道离经旁迕磞星清疏晴爽然乃瑞佑丧胆销魂森悚生栋熟铁肆流太主无底壑无夷相态仙女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