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耨刀耕的意思、火耨刀耕的详细解释
火耨刀耕的解释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参见“ 火耕 ”。
词语分解
- 火耨的解释 犹火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九真 太守 任延 始教耕犂,俗化 交 土,风行 象林 。知耕以来,六百餘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参见“ 火耕 ”。
- 耕的解释 耕 ē 用犁把土翻松:耕种(恘 )。耕作。耕耘(耕地和除草,亦泛指劳动,如“着意耕耕,自有收获”)。笔耕(喻写文章)。舌耕(喻教书)。 笔画数:; 部首: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火耨刀耕”是一个汉语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耕作方式
- 火耨 (huǒ nòu): “耨”指除草。此处指用火烧掉田间的杂草、灌木或林木。焚烧后的草木灰可成为天然肥料。
- 刀耕 (dāo gēng): “耕”指翻土播种。此处指在焚烧清理后的土地上,用简易刀具(如石刀、蚌刀、早期金属刀)或尖木棒等工具挖穴点种,进行播种。
- 整体含义: 指古代农民在开垦荒地或耕作时,先用火烧荒清除植被,再用简易刀具进行播种的原始农业方法。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后者更强调水田管理)的早期农业形态。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 原始粗放: 该成语生动体现了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技术简陋的状态。它依赖自然力(火)和简单工具(刀),缺乏深耕细作,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不稳定。
- 迁徙特征: 这种耕作方式常与“游耕”或“生荒耕作制”相关联。一块土地耕种几年后,地方耗尽,农民便迁徙到新的林地,再次进行“火耨刀耕”,反映了早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索取。
- 历史阶段: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如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甚至在某些边远地区延续更久)农业文明的写照,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火耨刀耕”的解释为:“犹刀耕火种。谓伐去林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然后播种作物。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 此释义准确概括了其操作过程和原始性特征。
-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词条(如“刀耕火种”)中描述:“古代山地农民播种前,常先伐去林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有的在烧荒后即行播种,称刀耕火种或火耕。” 这印证了“火耨刀耕”作为同义表述的核心内容。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在介绍原始农业技术时指出,“火耕”(即焚烧植被)是早期清理土地和施肥的主要手段,“刀耕”则代表了使用非金属或简单金属工具进行播种和管理的阶段,两者结合是古代山地和丛林地区常见的耕作方式。
四、总结
“火耨刀耕”不仅是对一种具体耕作技术的描述,更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阶段农业文明形态的缩影。它揭示了先民在生产力受限条件下,利用火与简易工具进行生存繁衍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开发自然资源的粗放方式及其环境影响。该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火耨刀耕”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较为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
- 基本定义:指通过砍伐林木、焚烧草木作为肥料,随后就地挖坑播种的耕作方法。这种生产方式依赖自然肥力,属于早期农业的典型特征。
- 具体步骤:
- 刀耕:用刀具砍伐树木或清理植被;
- 火耨:焚烧草木,利用灰烬增加土壤肥力;
- 播种:直接在烧过的土地上种植作物。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罗隐的《别池阳所居》诗句:“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反映了当时某些地区仍保留这种原始农耕方式。
近义词
- 刀耕火种:与“火耨刀耕”含义相同,常互换使用。两者均强调焚烧与耕种结合的原始农业特点。
例句
- 古代文献中常见类似描述,如“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以采稆为事”(《旧唐书·严震传》),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耕作方式的历史存在。
补充说明
- 这类方法虽能短期提高产量,但长期会导致土壤退化,因此逐渐被轮作、施肥等更可持续的方式取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诗词名句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生暴贼扁骨禀知常调称褒诚质侈谈持续驰涌辍步词林纪事倒悬之急动粘笃隘恩家二不棱登仿冒发妻法馔风雷火炮腐精富在知足高橹肱髀巩殿规劝椁室寒焰河斜月落侯鲭蹇寓解铃系铃经济管理警夜钟济增俊达君子卫磕诈蓝筹股老庄柳罐楼座履年煤头暖风霶霈铺翳签厅起覇泉石膏肓身显名扬説得拢四平八稳条芩贴兑团衫拓都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