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笏的架子。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笏囊笏架》:“ 會昌 以來,宰相朝則有笏架,入禁中,逐門傳遂至殿前,朝罷則置于架上。”
笏架是中國古代官員在朝會時用于放置笏闆的專用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用途
笏架是存放笏闆的架子。笏(hù)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物,通常以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記錄奏事内容或禮儀規範。笏架則作為笏的收納工具,常見于宮廷儀式中。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根據唐代馮贽《雲仙雜記》記載,自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起,宰相上朝時需攜帶笏架。官員入宮後,笏闆會通過逐門傳遞至殿前,朝會結束後統一置于架上。這一流程體現了笏架的禮儀性和制度性。
結構與文化意義
笏架結構多為上下兩層設計,材質可能為木制,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它不僅規範了笏闆的存放,也反映了古代官員等級制度和朝會禮儀的嚴謹性。
相關延伸
“笏”作為禮器,其使用可追溯至周代,而笏架的記載多見于唐代文獻,表明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制度演變。
總結來看,笏架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禮儀規範的具體體現,兼具功能性和象征性。若需進一步了解笏的形制或唐代官制細節,可參考《雲仙雜記》等古籍原文。
笏架是一個漢字詞語,是古代官員用來放置笏闆的架子。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竹)和木,總共有15畫。
笏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其中“笏”指的是一種官員在朝廷上使用的授勳儀器,用來敲擊地面以示敬意。而“架”則指的是支撐物。
在繁體字中,“笏架”應為「策架」。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時,笏架的寫法是「筰架」。
以下是一些關于笏架的例句:
一些與笏架相關的組詞包括:笏闆、笏籌、笏策等。
在意義上與笏架相近的詞語有:架子、支架、擱架。
反義詞方面,與笏架相對的詞語可能是沒有固定架子的一些物件,比如,手持物品的。例如:扇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