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邈远。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孝子有祭乎,有齐乎?夫能存亡形、属荒絶者,惟齐也。”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上追 唐 虞 三代 荒絶之迹,修列先王法度之政。”
“荒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荒凉绝迹的景象,形容地域或环境人烟稀少、缺乏生机。例如:“战乱后的村庄一片荒绝。”
现代语境
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衰败,如废弃的古城、无人居住的荒野等,强调“荒芜”与“断绝”的双重意象。
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书面语或特定文学场景。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结合上下文选择“荒芜”“萧瑟”“杳无人烟”等近义词。
《荒绝》是一个中文词汇,用来形容荒凉、荒芜、没有生命的状态。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荒和绝。
荒:部首艹,笔画10。表示田地荒芜、废墟或人迹罕至的状态。
绝:部首纟,笔画7。表示中断、断绝、没有了。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于描述一个国家因战乱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状态。
荒絕(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荒绝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广韵》中荒绝的写法是“荒絕”,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是“荒絕禾”。不同的字典和古籍中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1. 这片土地已经荒绝多年,再也没有人居住。
2. 陷入战乱之后,整个城市变得一片荒绝。
1. 荒凉:形容地方冷冷清清,没有生机。
2. 荒漠:指广大的沙漠,缺乏植被和水源。
3. 绝望:形容对未来或局势感到完全失望,没有希望。
1. 荒芜:形容土地贫瘠,植被少。
2. 荒废:指地方或事物被丢弃,没有被有效利用。
繁荣:指土地肥沃,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