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篾编制的箩筐。《水浒传》第五十回:“且取一箇大篾箩。把索子抓了,接长索头,紥起一个架子,把索抓在上面。” 茅盾 《报施》:“父亲在咳嗽,母亲在倾倒什么东西到篾箩里。”
篾箩是一种传统竹编器具,以下为详细解释:
1. 词义与结构
2.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盛装粮食、淘米等日常生活场景,兼具实用性与工艺性。例如:
3. 文化意象 在谚语中具有象征意义,如“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比喻专注品质。
4. 制作传承 传统手工艺制品,常见于农村,需使用篾刀加工竹材。当前随着塑料制品普及,篾箩逐渐成为特色手工艺品。
篾箩(miè luó)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种用篾条编织而成的容器。篾是指用竹子或者树皮制成的长条状的物质,箩则是指围绕篾制成的类似篮子的容器。
篾的部首是⺮(zhú),包含9个笔画。箩的部首是⺦(mǎo),包含8个笔画。
篾箩的词源是古代的一种容器,用于存放食物或其他物品。在历史上,篾箩是农民和渔民常用的工具。
篾箩的繁体字为「篾箩」,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篾箩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形状和构造仍然保持。正楷书写中,可能会稍有差异。
1. 他用篾箩装满了蔬菜,准备去市场出售。
2. 她把篾箩放在头顶,轻松地带着行走。
篾箩常常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例如:
1. 篾箩编织:指使用篾条编织制成篾箩的过程。
2. 篾箩工艺:指篾箩制作的工艺和技术。
篾箩的近义词包括:箧、筐、簸箕。
篾箩的反义词是:盒子、袋子等用于装载物品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