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冠的意思、黄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冠的解释

(1) [hat worn by a Taoist priest]∶黄色的冠帽,多为道士戴用

(2) [Taoist priest]∶用以指代道人

入华山为黄冠。—— 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范君为黄冠矣。

空空黄冠

详细解释

(1).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 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 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主人拂黄冠,拭藜杖,布蔬种,平圻壤。” 钱振伦 注:“《礼记》:‘黄冠,草服也。’”

(2).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 唐 唐求 《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宋 陆游 《书喜》诗:“挂冠更作黄冠计,多事常嫌 贺季真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黄冠緇徒,恣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 林学衡 《东樊山》诗:“便着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

(3).指黄冠体。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传远而所著又伙者……厥有黄冠、草堂、楚江、骚人诸体。”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黄冠”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代农夫的服饰

根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古代农夫在蜡祭(年终祭祀)时会佩戴黄冠,这种冠帽由草编成,颜色与秋季草木枯黄的自然景象相呼应,因此被称作“黄冠”。例如南朝鲍照的《园葵赋》中提到的“主人拂黄冠”,即指农夫形象。

二、指道士的冠帽或代称道士

道教徒常佩戴黄色冠帽(多用竹叶、金属或木片制成),因此“黄冠”逐渐成为道士的别称。如明代顾炎武《复庵记》中记载“范君为黄冠矣”,即指范君入华山修道。


补充说明

  1. 历史演变:黄冠最初为农夫的象征,后因道教尚黄而成为宗教标识,这一转变体现了文化符号的复用。
  2. 文学引用:唐诗中“为寻真诀问黄冠”(唐求《题青城山范贤观》)即用此意。
  3. 现代用法: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如描述道士身份或古时农事活动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冠>

词义解析

《黄冠》是一个词语,意为“戴黄色帽子”。其中,“黄”是指颜色“黄色”,“冠”是指戴在头上的“帽子”。因此,《黄冠》可以理解为“戴黄色帽子”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黄冠》的部首是“黄”和“冠”,其中,“黄”的部首是“⺤”(黄字头),共有9画;“冠”的部首是“冖”(冠字头),共有9画。

来源与繁体

《黄冠》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左传》中。在该书中,有一则关于宋国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了一个人戴着黄色的冠子,因而形成了这个词语。至于繁体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比,只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以《黄冠》为例,古代写法中,“黄”的字形中间有两个斗形,上面有两个点,下面是两条横线;“冠”的字形则是两个竖折,上面是一个‘冖’字形。这些字形的演变与书法风格的变迁相关。

例句

1. 他因获得了比赛的冠军,戴上了一顶金色的《黄冠》。

2.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戴着《黄冠》。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戴黄冠、黄冠羽绒服、黄冠飞鱼。

近义词:黄帽、黄顶、黄头。

反义词:白冠、黑冠。

别人正在浏览...

懊侬曲饱餐一顿不觉踩曲怅惜传籍爨馈黛紫耽惊受怕敦洽風凉腐浊戈铓柜格之松哈哈儿海鳞黑青黄胤教道灸頞馂羞开辟抗想渴鴠空战纩缯赖子老大难冷僻敛兵貍物涖刑落斧蚂蚁搬泰山末罗瑜木本植物拿稳农机站破栝抢运谦屈亲臣秦分散兵坑丧躯三转身深杳施遗事质疏注死去活来俗滥苏武牧羊头筹秃鲁麻问慰帖晤商小腹系録信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