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拄杖散步。 唐 杜甫 《郑典设自施州归》诗:“北风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宋 杨万里 《乙酉社日偶题》诗:“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乾。” 元 王恽 《西江月·大河凝冰蔽川而下与一二僚友登白楼俯观》词:“散策暂辞鳧吏,倚楼来听渔歌。”
"散策"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动作特征
由"散"(随意走动)和"策"(手杖)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拄着手杖漫步"。常见于描述老年人或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场景。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寄托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如:
适合描写闲适场景,书面语较口语更常用。需注意与"散步"的差异:"散策"更强调持杖动作和古典意境,普通散步无需使用此词。
如需更多诗词用例或日语相关表达,可参考杜甫、王安石等古典作品及日语词典。
散策是一个动词,表示随意漫步或闲逛。它可以形容一个人在休闲或放松的心态下,在街道、公园或其他外部环境中悠闲地行走。
「散」字的部首是「攵(攴)」,总共有四划。「策」字的部首是「⺮(竹)」,总共有十二划。
「散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它逐渐从描述文字中脱颖而出,成为描述闲逛、漫步的专有词汇。
以繁体汉字书写的「散策」为「散策」。
古代汉字写作「散鋪」,字形结构与现代有所不同。
1. 在周日的下午,我喜欢去公园散策,呼吸新鲜空气。
2. 清晨,他往往会选择一条僻静的小巷,散策观赏市区的宁静。
3. 她希望在踏青的季节里,能够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散策。
1. 散步:指闲逛时放松的脚步行走。
2. 散发:指散发出来的气味、热量等。
3. 散漫:形容说话、写字等不集中。
1. 闲逛:意为闲暇时随意在某个地方漫游。
2. 漫步:意为缓慢地步行,享受周围景色。
1. 工作:表示进行正式或有目的性的活动。
2. 匆忙:表示急于做事且时间有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