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伏的意思、愆伏的详细解释
愆伏的解释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 舜 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 宋 欧阳修 《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词语分解
- 愆的解释 愆 ā 罪过,过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误:愆期。愆滞。 过:愆伏(天气冷暖失调,多指大旱或酷暑,有变化无常的意思)。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专业解析
愊伏(qiān f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气候寒热失调、失常的现象。其核心含义指气候反常,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或冷热过度,失去正常的节律。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构成:
- 愊 (qiān): 本义为过失、罪过、失误。引申为“失期”、“错过”、“失常”之意。在这里表示气候的“失常”、“差错”。
- 伏 (fú): 本义为趴下、隐藏。在气候语境中,常指“伏天”,即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三伏天),也泛指“暑热”、“炎热”。在这里与“愊”结合,共同表示寒热气候的潜伏、出现状态出现了问题。
- 因此,“愊伏”二字组合,形象地表达了寒暑之气潜伏和显现的时机或程度出现了差错,导致气候异常。
-
具体含义与用法:
-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季节性的气温异常。例如:
- 冬暖夏寒:冬天本该寒冷却异常温暖,夏天本该炎热却异常凉爽。
- 该冷不冷,该热不热:指气候不符合季节的正常规律。
- 冷热过度:虽然发生在应季,但寒冷或炎热的程度远超常态。
- 其核心在于强调气候失去了正常的时序和节度。
-
来源与典籍依据:
- “愊伏”一词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是《左传·昭公四年》。其中记载:“冬无愊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这里的“愊阳”指冬天反常的温暖,“伏阴”指夏天反常的寒冷。后世将“愊阳”和“伏阴”的概念合并或引申,形成了“愊伏”一词,泛指寒暑失调。
- 历代辞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收录此词,释义基本一致,指“气候失常,多指大旱或酷暑”。
-
现代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愊伏”是一个较为书面化、甚至带点文言色彩的词汇,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它主要用于描述历史气候记录、文学作品中对反常天气的描写,或在学术讨论、专业气象文献中提及古代气候异常现象时使用。
“愊伏”意指气候寒热失调、失去常度,特指冬暖夏寒等不符合季节规律的异常天气现象。其词源可追溯至《左传》,核心在于“愊”(过失、失常)与“伏”(潜伏、显现)的结合,形象表达了寒暑之气运行失序的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愆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气候异常、寒暑失调的现象。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词源与基本释义
- 本义:指季节气候失常,如冬季过于温暖(愆阳)、夏季反常阴冷(伏阴)。语出《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 构成解析:
- 愆(qiān):原指过失,此处特指“愆阳”,即冬季异常高温。
- 伏(fú):指“伏阴”,即夏季反常低温。二者结合形容寒暑失序的自然现象。
2.引申与扩展含义
- 阴阳失衡:古人认为气候反常是阴阳二气不调体现,如《孔丛子·论书》提到“阴阳清和……不有迷错愆伏”,强调自然秩序的重要性。
- 社会隐喻:宋代文献中常借“愆伏”暗喻政事失当或民生困顿,如《宋书·王弘传》以“愆伏之灾”暗指治理失误导致百姓受灾。
3.用法与文学引用
- 诗文例证:
- 秦观《喜雨得城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形容气候混乱如兵戈相侵。
- 欧阳修奏疏中亦用此词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关联。
4.现代应用
- 当代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指代极端天气或环境异常,如“全球气候愆伏现象频发”。
“愆伏”融合了古代天文、哲学观念,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承载着“天人感应”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气候失调”,但在不同语境中可延伸至社会、伦理层面。
别人正在浏览...
拜罢胞人沧渤苍鸟长材小试蟾踆春意大面皮儿弹空说嘴大少爷作风东讴斗锡反杀锋铄焚煎负贰乖露蛊敝诡问红男绿女弘致后代糇食话锋豗颓惠悟伙伴兼怀甲万忌妬进退跋疐快活三郎狼犺流丹僈楛磨形鍊性泥窗旁收博采气垫钦怆庆节秋引确守曲房耎毳三百六十行潸慨膻慕尸布霜鬓肆侮索偶台驭体温计头痛额热顽拙未足嫌怕斆死巇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