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杯棬的意思、杯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杯棬的解释

亦作“ 杯圈 ”。亦作“桮棬”。亦作“桮圈”。 1.一种木质的饮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焦循 正义引《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卢辩 注:“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盖桮为总名,其未彫未饰时,名其质为棬,因而桮器之不彫不饰者,即通名为棬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器械雕琢,财用之蠹也……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其为害亦多矣。”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序:“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满而止,又安能测其霶霈之所至哉。” 唐 刘禹锡 《述病》:“视既分,则嚮时之僕已睆然执杯圈侍予于前矣。”

(2).《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 郑玄 注:“圈,屈木所为,谓巵匜之属。” 孔颖达 疏:“杯圈,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明史·后妃传二·孝靖王太后》:“朕昔在青宫,莫亲温凊,今居禁闥,徒痛桮棬。” 清 顾炎武 《先妣忌日》诗:“无穷明发千年慨,岂独桮棬忌日思。”

(3).犹杯酒。 宋 苏辙 《早睡》诗:“杯棬相勤酬,往往见讥誚。” 明 高攀龙 《三时记》:“ 文山公 曾謁其祠,輒与二公杯棬酬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杯棬(bēi quān)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字形、文献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字形结构

  1. 杯:指古代盛放液体或食物的器皿,多为木制或陶制,形似碗盂。
  2. 棬:本义为用曲木制成的饮器,特指未雕饰的原始木杯。《说文解字》释:“棬,屈木盂也”,强调其材质为弯曲的天然木材(如杞柳)所制。

    合成词义:泛指以天然枝条编织或弯曲成型的简易杯状容器,常见于先秦生活用具。


二、典源与引申义

该词核心出处为《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孟子以“杯棬”为喻,说明人性需经后天教化方能完善,如同杞柳枝条需加工才能制成杯器。此处杯棬引申为“经由人工塑造的产物”,成为儒家讨论人性与修养的经典意象。


三、文化意义

  1. 工艺象征:反映古代利用自然材料的手工技艺,体现朴素造物观。
  2. 哲学隐喻:在儒家语境中承载“教化改造人性”的深层含义,成为传统文化中“质性可塑”的符号化表达。
  3. 语用演变: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属文言遗存词,多见于研究典籍或引用典故时。

四、现代考释

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考订,“杯棬”属同义复词,强调器物的原始性与可塑性。其材质考证以杞柳(落叶灌木)为主,区别于后世陶瓷、金属材质的杯具,凸显早期生活器皿的天然属性。


权威参考来源:

  1. 《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中国古代器物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杯棬”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杯棬(读音:bēi quān)是古代一种木质的饮器,尤指未经雕饰的原始酒杯。其名称包含不同写法,如“杯圈”“桮棬”“桮圈”等,均指同一类器物。

二、文献引用与哲学比喻

  1. 《孟子·告子上》中以杯棬为喻,讨论人性与仁义的关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此处强调杯棬需通过加工(雕琢)才能成器,类比人性需教化以达仁义。
  2. 《盐铁论》提到杯棬制作耗费人力,批评过度追求器物雕琢的弊端。

三、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1. 性情洒脱:在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性非如杯棬”引申为不受拘束的性情。
  2. 思念先母:据《礼记·玉藻》记载,杯棬因与母亲生前使用相关,后成为怀念亡母的象征,如《颜氏家训》中提及“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

四、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中,“杯棬”也代指杯酒,如宋代苏辙诗句“杯棬相勤酬”。

“杯棬”既是古代饮器的具体名称,又在文学与哲学中被赋予抽象含义,涵盖器物、伦理、情感等多重维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孟子》《礼记》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歌百笏败兴鸟不体不做美操舟炽情潨潺道会倒心伏计定然丢包董帅杜絶仿徨飞棋肥土簠簋之风高岸深谷鸿号回讬霍铎肩部简畅解徽卷头课程刻骨口出大言口货老虎雷霆电雹林森乱葬岗子民学泥塘腻心批擣乾鹊乾施清交寝门球路带气壮理直权且濡洽三略沈遁饰身石太尉守滞厮噤松鲈天籥提偶文翮吴拨四务时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