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鹤版。《隋书·百官志上》:“若勑可,则付选,更色别,量贵贱,内外分之,随才补用。以黄纸録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而典以名帖鹤头板。整威仪,送往得官之家。”参见“ 鹤版 ”。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考证,“鹤头板”是一个古代文书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用于记录官员任命信息的专用文书板,又称“鹤版”或“鹤板”。其名称来源于文书上装饰的鹤头图案,象征吉祥与官场威仪。
二、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隋书·百官志上》,记载隋朝官员选拔流程:“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而典以名帖鹤头板。” 说明当时朝廷用黄纸记录获任官员姓名,经集体签署后,将名单粘贴于鹤头板上,作为正式任命的凭证。
三、相关文献特征
注:由于该词属古代职官术语,现代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更多完整考证可参考《隋书》原文及《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鹤头板,又称“鹤曲板”,是指古代使用鹤头形状做成的一种乐器,属于土族(土家族)的传统乐器之一。
鹤头板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鸟(鸟字旁)和板,其笔画数为11画。
鹤头板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家族,被视为其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鶴頭板(繁體字)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鹤头板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手上拿着一只鹤头板,轻轻敲击着,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常见的组词有:鹤头、鹤曲、曲板。
鹤头板的近义词并不是很常见,因为它是一款独特的乐器,很难找到具有完全相似功能的其他乐器。
鹤头板的反义词也较为罕见,因为反义词需要具备相反含义的词语,而鹤头板属于特定的乐器,没有直接的反义词可以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