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凝露騘 ”。古代良马名。《新唐书·回鹘传下》:“其大酋俟斤因使者献马,帝取其异者号十驥,皆美名:曰‘腾霜白’,曰‘皎雪騘’,曰‘凝露騘’……厚礼其使。”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龙子、驎驹、腾霜驄、皎雪驄、凝露驄。’”
“凝露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基本定义
指古代名马品种,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例如《新唐书·回鹘传》中记载,唐代将进献的良马命名为“凝露騘”,与“腾霜白”“皎雪騘”等并列,属皇家御赐美称。
文学引用
明代戏曲《琵琶记·杏园春宴》也提到此马名,进一步印证其作为良马的象征意义。
比喻含义
形容马匹毛色光亮如凝结的露水,引申为描述头发、眼睛或珠宝等物体的晶莹透亮感。
构成解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可参考《新唐书》或《琵琶记》原文。
凝露骢(níng lù cōng)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种意思。它可以指代一种骡子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形容物体表面的露水凝结成珠状的状态。
根据字形结构,凝露骢可以拆分成“冫”(bīng)、“雨”(yǔ)和“马”(mǎ)三个部首。总共包含13个笔画。
凝露骢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一文中,用以形容马的颜色。
凝露骢的繁体字为「凝露騥」,字形上稍有差异,但意义相同。
在古代,凝露骢曾有不同的汉字写法。如《康熙字典》中记载的写法为「凝鹂驄」。由于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现代使用的写法为「凝露骢」。
1. 晨光中,远山上的树叶凝露骢的光芒,在微风中闪烁。
2. 静静地守在花坛边,凝露骢的骡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组词中凝露骢常常作为形容词或者名词的修饰语出现,例如「凝露骢色」(形容骡子的特定颜色),「凝露骢光」(形容物体上露水凝结成的珠状光芒)。
凝露骢的近义词包括「马驳」、「青骢」等,它们可以用来指代具有相似颜色的马匹。
凝露骢的反义词较为难以确定,因为它主要用来描述颜色或状态,而不是某种与之完全相反的特定颜色或状态。但从含义上来看,可能的反义词可视为没有露水凝结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