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鼾息的意思、鼾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鼾息的解释

(1).鼾声。 宋 朱熹 《熹伏蒙判院丈垂示用韵喜晴之句率尔奉酬伏乞笑览》诗:“客枕终难稳,归来鼾息深。”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流汐涨》:“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 周立波 《第一夜》:“他又放倒了身躯,发出了鼾息。”

(2).气喘。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 申王 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以白练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鼾息(hān xī)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鼾”与“息”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睡眠时发出的粗重呼吸声,即打鼾的声音。以下从权威词典及语言学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鼾:《汉语大词典》释为“熟睡时粗重的呼吸声”,《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卧息也”,强调睡眠中的呼吸状态。
    • 息:本义指呼吸(《说文解字》:“喘也”),引申为气息、声响。

      二字组合后,“鼾息”特指睡眠中因呼吸道不畅而产生的沉重呼吸声,常见于深度睡眠阶段。

  2. 引申义项

    • 象征熟睡状态: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中“就枕移时,鼾如吼雷”,以鼾息形容沉睡之酣。
    • 拟声化表达:现代汉语中常作拟声词使用,如“鼾息如雷”(形容鼾声极大)。

二、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鼾息与健康相关,《黄帝内经》提及“息有音”可能是肺气不宣的表现(非直接使用“鼾息”一词,但概念相通)。文学作品中,鼾息多用于刻画人物松弛或粗犷的形象,如《水浒传》中李逵醉卧的描写。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第12卷第108页。

    “鼾息:打呼噜的声音。”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05页。

    “鼾息:鼾声。”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2013年。

    对“鼾”“息”的形义溯源具有经典参考价值。

  4. 语言学专著: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分析复合词构词法时,以“鼾息”为例说明“行为+结果”的语义结构。

四、相关成语

“鼾息”是描述睡眠呼吸声的具象词汇,兼具生理现象描述与文学修辞功能,其释义需结合传统字源与现代语境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鼾息”是一个中文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础释义

“鼾息”由“鼾声”和“息声”组合而成,主要用于两种语境:

  1. 形容睡眠时的深沉呼吸声:即打鼾的声音。例如:“他一夜都在鼾息声中度过,没有醒来一次。”
  2. 形容安静的环境:通过“息”字引申为无声、静止的状态,如“深夜的村庄只余鼾息般的寂静。”

二、引证与扩展

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中均有使用案例:

三、医学关联(补充说明)

现代医学中,“鼾息”与睡眠呼吸障碍密切相关。打鼾是因上呼吸道狭窄导致的气流振动声,严重时可引发呼吸暂停(如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通过减肥、手术或器械治疗干预。


总结来看,“鼾息”既有文学化的意境表达,也与生理现象直接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寿汤北阜鞴绁笔底春风冰床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尘香出口加工区出生入死诞矜殚穷断背山对角贰车二话不说返步滚刀手含苞酣放汉官仪回龙汤回文印奸訴教材进拜拉三扯四淩殄论判卖婆门子命世才密篠蹑捕弄獐破译铺翳牵率前望侨家曲江池仁浆义粟人籁日产蕤鲜入境证上脸沙文主义时日收揽肃反瘫废叹笑同队吞并土壤地带性万年吉地炜耀温玉瑕垢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