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落的意思、蕃落的详细解释
蕃落的解释
(1).外族部落。蕃,通“ 番 ”。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述 道武 结婚蕃落,则曰:‘招携荒服,追慕 汉高 。’” 唐 刘言史 《赋蕃子牧马》诗:“蕃落多晴尘扰扰,天军猎到鸊鵜泉。”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建康 乾符坤络,世暌戎狄……非天堑之险艰于渡也,以性岐蕃落,渡之无适於用耳。”
(2).指外族人。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一西人到闕,随行蕃落,将不允出驛。”
词语分解
- 蕃的解释 蕃 á 茂盛:蕃茂。蕃昌。蕃芜。 繁多:蕃衍(同“繁衍”)。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落的解释 落 ò 掉下来,往下降:降落。落下。零落(.叶子脱落,如“草木落落”;.衰败,如“一片落落景象”;.稀疏,如“枪声落落”)。脱落。落叶。落泪。落潮。落英。落日。落体。落座。陨落。落井下石(形容乘人之危
专业解析
"蕃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
指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或部落
- 释义: "蕃"在古代常指外族、异族或边疆少数民族,"落"有聚居地、村落的意思。"蕃落"合起来就是指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部落或群体。
- 出处与例句:
-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诗句《送严使君游山》中有:"家楚依三户,辞州选一钱。酒杯同寄世,客棹任销年。赤烧兼山远,青芜与浪连。青春明月夜,知上鄂君船。"(诗中虽未直接出现"蕃落",但描绘了边地景象,类似语境中"蕃落"常指代这类地区的异族聚落)。《汉语大词典》 收录此义项并引用了古代文献用例。
- 《新唐书·西域传下》在描述西域诸国时,可能会用"蕃落"来指代其部落组织。《辞源》 对此义项有明确解释。
-
指唐代的军事编制单位
- 释义: 在唐代的军事制度中,"蕃落"是一种特定的基层军事单位编制,通常隶属于节度使管辖下的军、守捉、城、镇等。
- 出处与例句:
- 《新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兵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 其属下有兵、有官健、有城傍子弟、有蕃落、有义从等。" 这里明确提到了"蕃落"作为军队编制的一部分。《新唐书·兵志》 是研究唐代兵制的重要史料。
-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注释唐代兵制时也常引用相关记载,会涉及"蕃落"这一编制。《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对此有解释。
"蕃落"一词的核心含义源于"蕃"(指外族、异族)和"落"(指聚居地、群体)。在古汉语中,它既指代边疆少数民族的部落或聚居村落,也是一个特定的唐代军事编制单位名称。其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尤其是记载唐代边疆、军事制度的典籍中。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收录"蕃落"词条及释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收录"蕃落"词条及释义。
- 《新唐书·兵志》(欧阳修、宋祁等撰) - 记载唐代兵制,明确提到"蕃落"作为军事单位。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司马光撰,胡三省注) - 对唐代兵制及"蕃落"等术语有详细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
“蕃落”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
外族部落
该词中的“蕃”通“番”,指代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外族群体。例如:
-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浮词》中记载“道武结婚蕃落”,描述北魏道武帝与少数民族部落联姻。
- 刘言史的诗句“蕃落多晴尘扰扰”则描绘了外族部落的生活场景。
-
指代外族人
宋代苏辙在《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中提到“随行蕃落”,强调对外族随从人员的限制。
补充说明
- 该词常见于唐宋文献,多用于描述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 现代语境中,“蕃”单独使用时也可表示草木茂盛(如“蕃昌”),但“蕃落”一词不涉及此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史通》《赋蕃子牧马》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坌溢兵舍不患孱拙传人摧萃玳瑁帘大面颠师迭配冬温独树不成林儿妾发奠粉艳伏阙刚柔相济狗国衮实无阙黑个荒怪剪接菅蘧家徒夹庾镌凿开路鬼匮绝睽阻雷首溜溜转麻豆腐冒率媒主凝旒评度凄悲嶔邃秋红奇伟全策去向任委缫丝厂善世胜绝事略説梅止渴溏泺廷寄庭玉痛定思痛完美无缺猥昵威械文路享覜湘沅宵晦小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