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毬的意思、火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毬的解释

亦作“ 火球 ”。1.古代用于火攻的一种球形武器。《宋史·兵志十一》:“ 咸平 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 唐福 献所製火箭、火毬、火蒺藜。”

2.古代夜间守城用的灯火。 清 许乃钊 《武备辑要·城守申令·悬灯》:“每五垛一灯,每灯製一挑竿索,悬城下,离地七尺。火光下映,我能见贼,贼不见我。每十垛用一火毬。”

3.球形的火团。《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前后左右,火毬乱滚。”《清史稿·灾异志二》:“ 同治 二年九月, 曲阳 有火毬自西南飞向东北。”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总而言之,也还是流星的一种,不过窜到了半空的时候,拍的一声,又爆出了三个火球,一个比一个高,而且是三种颜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毬(huǒ qiú)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名词,由“火”与“毬”(同“球”)组合而成,特指一种球形火攻武器或燃烧装置。其释义与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军事武器

    指填充易燃物的球形包裹,点燃后通过投掷、发射或滚动攻击敌方目标。多见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战争记载,如《武经总要》描述的“火药毬”,内填火药、沥青、硫磺等物,外包纸麻,用于焚烧敌军器械或营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火毬”词条释义。

  2. 民俗器物

    在节庆或仪式中,指以竹篾、铁丝为骨架,外裹浸油布条制成的球形火把,如元宵节舞动的“火球灯”。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上元夜……舞火毬以祈丰年。”

    来源:《中国民俗辞典》·“火毬灯”条目。


二、字形演变与异体


三、相关考据

  1. 火药技术应用

    宋代《武经总要》详载“火毬”配方,含火药、砒霜、巴豆等十馀种成分,证实其为早期爆炸性火器雏形。

    来源:冯家昇《中国火药发明史》第四章。

  2. 域外影响

    蒙古西征时,“火毬”技术传入阿拉伯,波斯文献称其为“火弹”(Karakush),后经改良发展为欧洲的“燃烧弹”。

    来源:《中西文化交流史》·“军事技术传播”章节。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张紫晨. 《中国民俗辞典》[M].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 施耐庵. 《水浒传》[M]. 中华书局, 2005.
  4. 冯家昇. 《中国火药发明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5. 沈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以符考据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火毬”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涵盖军事、天文及文学描述等场景:

  1. 古代火攻武器
    指一种内部填充火药或易燃物的球形装置,用于战场投射攻击敌人。例如《宋史·兵志》记载,宋代已有“火毬”作为军事装备使用。这种武器在爆炸或燃烧时可造成范围性破坏,是早期火器的重要形式之一。

  2. 夜间守城照明工具
    清代《武备辑要》提到,守城时每十垛悬挂一个火毬,通过火光照明使守军能观察敌情而不暴露自身位置。此类火毬可能为装有燃料的容器,兼具防御与照明功能。

  3. 自然或文学中的火团意象
    广义上可指球状火焰或发光体,如《东周列国志》描述战场“火毬乱滚”,《清史稿》记载的空中不明火球现象。现代文学中亦用于形容流星爆裂形成的火团(如茅盾作品)。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军事文献与文学记载。如需具体案例或完整史料,可查阅《宋史》《武备辑要》等原始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甲柏莒白朴本邦本事出警入跸楚瑟电离度东坡居士洞泄断正独到独峰驼蠹耗个人业主制企业光宗耀祖馆学过味鸿篇巨著花样子伙房降厘解手隽赡居心莫测开喉顿嗓来情去意炼金术驘军驴颓马踩车马槽梅苏弄痴人衄然拍然軿列弸中批办仆从国铺观绮皓稍芟沈宋体蛇网草十二子饰奬似许绦索铁将军把门铁砂掌驝驼望屋而食委賮涴染雾散云披香愿闲燕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