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燔柴。《晋书·元帝纪》:“焚柴颁瑞,告类上帝。” 唐 张九龄 《请行郊礼疏》:“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礼。”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升烟燔牲首,则是祭前焚柴升烟,皆求神之义,因为祭名。”参见“ 燔柴 ”。
焚柴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焚柴,又称“燔柴”,指古代祭祀仪式中燃烧木柴以祭天、祭神的行为。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焚烧柴薪,使烟气上升达于天,象征将祭品与诚意传达给神灵。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23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来源:许嘉璐主编《中国古代礼俗辞典》第20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
来源:宗福邦等编《故训汇纂》第1198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现代汉语中,“焚柴”一词已罕用,但作为历史专名仍见于研究文献。其仪式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燎祭遗存,考古发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燎祭坑可佐证。
来源: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第2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礼记》《周礼》《尚书》等经典及权威考据文献,未引用网络来源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焚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焚柴即“燔柴”,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重要环节,指焚烧柴火以祭告上天或神灵。这一行为象征对天地神明的敬奉与祈求,常见于帝王或重大典礼中。例如:
部分资料提到,“焚柴”也可比喻个人力量微小,难以应对外界挑战。例如:形容资源或能力有限时,如同烧柴火般微弱,无法解决重大困难。不过此用法较为少见,更多语境中仍指向祭祀仪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流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晋书》《云麓漫钞》等古籍。
爱神奥德修纪巴竭笆芒坌起璧合珠连彼竭我盈敝舌惭感残酷无情场商産量産褥期瞠后城阚德心对揖二不楞肥皁奋涌覆逴弗是复阳割青汗青头白鸿历后脑海魂飞胆破胡荾激盗极地爬天金燕九牛拉不转夔门来代羸师里老妙典迷逆泥中刺女妻排矟攀沿赔不是朋徒鼽鼻旗下孺人三蜀沙垄逝日手机桃根提握徒费唇舌诬民下跪相杂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