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赍怒的意思、赍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赍怒的解释

疾怒;暴怒。齎,通“ 齌 ”。 明 袁宏道 《叙小修诗》:“且《离骚》一经,忿懟之极,党人偷乐,众人謡諑,不揆中情,信谗齎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赍怒(jī n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心怀愤怒、积存怒气,强调情绪在内心酝酿而未直接表露的状态。其释义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词义解析

    • 赍:本义为“怀藏、携带”,此处引申为“心中存有”。
    • 怒:指愤怒、愤恨的情绪。

      合而为“心怀怒气”,隐含情绪压抑未发的状态。

      例:

      “赍怒而待时。” —— 指隐忍愤怒等待时机。

  2. 近义词对比

    • 蓄怒:同指积存怒气,但更侧重情绪累积过程。
    • 含愤:强调愤怒隐忍未发,与“赍怒”义近。

二、典籍例证与权威出处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页:

    “赍怒:心怀愤怒。《后汉书·袁绍传》:‘绍赍怒未发,会卓死。’”

    注:此处描述东汉袁绍对董卓心怀愤恨,伺机而动。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赍,持也;怒,愤也。赍怒谓怀愤于心。”

    例引《战国策·赵策》:“秦王赍怒,欲攻邯郸。”

  3. 《说文解字注》参考延伸:

    • “赍”字从贝,本义为持财物赠人,后引申为“持怀”;
    • “怒”从心,指情绪激愤。二者结合,凸显情感的内隐特征。

三、语义演变与使用场景


四、学术辨析

部分学者(如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赍怒”与“蓄怒”微异: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
  5. 《后汉书》,南朝范晔撰。

网络扩展解释

“赍怒”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赍怒”意为疾怒、暴怒,指情绪激烈、突然爆发的愤怒。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带有文言色彩。例如,明代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曾引用:“信谗齎怒”()。

2.通假字说明

“赍”在此处为通假字,通“齌”(音同“疾”),表示“急速、激烈”的含义。这种用法体现了古汉语中借字表意的特点()。

3.文献例证

袁宏道《叙小修诗》中的例句:“党人偷乐,众人謡諑,不揆中情,信谗齎怒”,描绘了因听信谗言而骤然暴怒的情景,展现了“赍怒”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4.相关词汇

注意事项

以上解释综合了网络释义,但因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权威辞书以获取更严谨的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矮屋百卉含英班谕倍频犦牲不愧不作不聊生卜簭不亦裁撝猜谜儿颤颤微微充朝出秀大空佃人定策二郎神烦挠符历府幕富平车公檮诡速姑洗河蚌核武器湖目交割嘂呼嚼牙巴界划饥嗛九典酒舫卡借浪狗烂目连载脸子离明象美劭缗绵逆捍炮火连天畦迳蛩蚊毡秋汛柔愿山盟湿澾澾手板支颐疏利说得拢汤散挺身而出握管怀铅贤德萧闲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