梐捆的意思、梐捆的详细解释
梐捆的解释
犹牢笼。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幸来涉我壤土,入吾梐棞,此乃厨宰之成事食也,岂可失之乎!”
词语分解
- 梐的解释 梐 ì 〔梐枑( 牢笼。?)〕行马,古代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如“设梐梐再重。”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捆的解释 捆 ǔ 把散的东西用绳扎起来:捆扎。捆绑。 量词,指捆在一起的东西:一捆铅笔。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梐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指类似牢笼的束缚工具或禁锢状态,引申为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如《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被“入吾梐棞”,即被囚禁于牢笼中。
-
发音与结构
- 拼音:bì kǔn
- 注音符号:ㄅㄧˋ ㄎㄨㄣˇ
- 构成:由“梐”(本义为栅栏)与“捆”(捆绑)复合而成,体现物理与行为双重束缚。
-
文献出处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曾用此词,描述越王被吴国囚禁的典故:“幸来涉我壤土,入吾梐棞”,暗喻政治权谋中的掌控关系。
-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的隐喻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体制束缚、精神禁锢等)。
-
关联补充
部分文献中“梐捆”写作“梐棞”,属异体字现象。单独“捆”字则有捆绑、成束物品等常用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梐捆(bì kǔn)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把物品捆扎或绑束在一起。它的结构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木,右边的部首是力。根据笔画的数量,梐捆有12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用来指代为了方便携带或贮存而将农作物或其他物品绑扎起来。
在繁体字中,梐捆写作梐梱。这里使用了两个相同的梐部(bì),带有木部首的字具有表示物品的意义,所以“梐”被重复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梐捆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金文中,它的形状更加古朴,刻画了木和力的形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字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字形。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用绳子将书籍梐捆在一起。”这个例句显示了梐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方式。
除了梐捆,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可以用来表示绑扎或捆绑物品,例如束缚、束缚、系束等等。这些词在具体使用时可能有一些微妙的区别,但总体上描述的都是同样的概念。
梐捆的反义词可以是解开、松开、散开等等,这些词表示把原本绑扎在一起的物品分开。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