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守。郡守兼领武事,故称。《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 李贤 注:“郡将,郡守也。”《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绣 见 延年 新将” 唐 颜师古 注:“新为郡将也,谓郡守为郡将者,以其兼领武事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於是追拜 畿 为 河东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时 ( 张时 ) 畿 ( 杜畿 )相见,於仪当各持版。 时 叹曰:‘昨日功曹,今为郡将也!’”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郡将》:“郡将始见《马援传》。 宋 时郡守称郡将,盖以朝臣出知列郡,其结衔称知某州军州事者。”
郡将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殊称谓,指代郡级行政区域的军事长官。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职官制度层面
郡将最初出现于汉代,是郡太守的别称。据《汉书·酷吏传》记载,郡守"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因兼领武职而获得"郡将"称谓。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设计,体现了汉代地方治理中"以文制武,文武相维"的统治策略。
二、职能演变轨迹
三、语源考辨
"郡将"属偏正构词法,核心语素"将"取《说文解字》"将,帅也"之本义。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明确指出:"太守,郡将也,改号归本,于义为安。"这印证了该词源于官职职能的军事属性。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强调:"汉时太守治军,故有郡将之称",进一步确立了该词的制度渊源。
“郡将”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称谓,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郡将”最初指郡守,即地方行政长官。由于郡守常兼管军事(即“兼领武事”),因此得名“郡将”。例如《后汉书》中记载:“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李贤注释明确将“郡将”等同于“郡守”。
郡将的职责不仅限于民政管理,还包括军事指挥权。例如《汉书·酷吏传》中颜师古注:“郡守为郡将者,以其兼领武事也”。
现代语境中,“郡将”也被引申为能力非凡者的代称,例如形容在管理或艺术领域有卓越才能的人。但这种用法多见于词典释义,古籍中未明确出现类似比喻。
“郡将”的核心含义是兼管军政的郡守,其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草緑创刊出爵除破大别山大横叨絮打嚏顶门子栋折榱崩断谳風吹雨打凤臆龙鬐拂汨公上管是国学含蕚寒暄寒阴黄要呼救货赂公行夹纩贾业开阶立极宽放老我乐调雷火连相灵体虑免美满民仇宁和赔赃慊心轻辌劝进屈才缺少却坐容积食柏矢跃守阙霜齿淑明素滻坦然桃源洞天庖龆龀条款晚世温腝想到向往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