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沈碑的意思、沈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沈碑的解释

亦作“沉碑”。《晋书·杜预传》:“ 预 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 万山 之下,一立 峴山 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后以“沉碑”指 杜预 的纪功碑。 唐 元稹 《渡汉江》诗:“山遥远树纔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永念沉碑之旧,自顾何功;未忘投博之勤,庶几小补。” 明 李东阳 《裕远庵记》:“彼区区顾计,如 汉水 之沉碑, 桓山 之石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沈碑"(亦作"沉碑")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象,其核心含义指西晋名臣杜预为求不朽功名而将记载自己功绩的石碑沉入水底之事。这一行为蕴含着对功业传世、声名不朽的追求,后成为文人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历史典故来源: "沈碑"典故源自《晋书·杜预传》。杜预(222年-285年)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在平吴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据记载,杜预晚年感叹于人生短暂、声名易逝,渴望自己的功绩能长久流传。他认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高山可能变为深谷,深谷也可能变为高山),世事变迁无常,即使将刻有功勋的石碑立于山顶,也可能因山陵变迁而湮没。于是,他命人刻了两块记载自己功勋的石碑(一说为"一碑"),一块立于岘山之巅,另一块则沉入汉水之底(一说沉于万山潭或襄阳附近的潭水中)。他的想法是,即使沧海桑田,高山变为深谷,沉入水底的碑也可能重见天日;反之,若深谷变为高山,则立于山顶的碑亦能留存。此举意在通过"水陆双碑"的方式,确保其功名能超越时空限制,永垂不朽。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对此事也有记载:"山下水中,杜元凯沉碑处。"

  2. 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沈碑"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演变成一个富含哲理的象征性意象:

    • 功业不朽的追求:象征着古人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杜预沉碑的行为本身,就是这种追求最直观的体现。
    • 时空永恒的哲思: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深刻认识,以及试图超越这种变迁、寻求永恒价值的努力。沉碑之举蕴含着一种对抗时间、追求不朽的悲壮与智慧。
    • 盛衰无常的感慨:后人在引用此典时,也常带有人事代谢、盛衰难料的感慨。看到沉碑(或想到沉碑之事),容易引发对历史兴亡、功名得失的思考。例如,唐代诗人杜牧《题青云馆》中"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停车日晚荐蘋藻,风静寒塘花正开。"(虽未直接提及,但意境相关),以及后世诸多怀古诗中,常用此典寄托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说和对永恒价值的追问。
    • 文人情怀的寄托:成为文人墨客抒发个人抱负、感慨人生际遇、思考生命意义时常用的典故。

"沈碑"一词,源于西晋杜预沉碑求不朽的史实,其核心含义是指将刻有自己功勋的石碑沉入水底,以期在世事变迁中(如沧海桑田)仍能流传后世的行为。它超越了具体行为本身,在中华文化中沉淀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典故和哲学意象,象征着对功业不朽的执着追求、对时空永恒的深刻哲思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沈碑”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
    “沈碑”同“沉碑”,指西晋名将杜预为记载功绩而刻制的石碑。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曾将两块纪功碑分别沉于万山之下和立于岘山之上,以防陵谷变迁导致功绩被遗忘。

  2. 引申义
    后常用来比喻对功名的追求或世事变迁的感慨,如唐代元稹诗中“浦静沉碑欲辨文”即借指杜预石碑的典故。


二、典故出处与文学引用

  1. 历史背景
    杜预认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形会随时间改变),因此刻碑留存功绩。这一行为成为后世文人咏史的重要题材。

  2. 文学化用

    • 唐代温庭筠:“碑沉汉水春”(《中书令裴公挽歌词》);
    • 宋代曾巩:“永念沉碑之旧”(《襄州到任表》);
    • 明代李东阳以“汉水之沉碑”暗喻功名与时光的流逝。

三、现代用法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对功名的执着或寄托对变迁的感叹,例如:“他如沈碑般坚守信念,不惧岁月冲刷。”

注: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相关研究,可参考《晋书》原文及唐宋诗文选注。

别人正在浏览...

百样玲珑辨色鼻斲博买草架常秩觇行当境大腿顶心断袪恩礼焚符破玺封外佛影蝮蛇浮员感怆高遯割地求和弓正乖剌寡言海方华章惠鲜婚宦浑浑沉沉精忠报国继日辽蓟凌砾龙卷买单门户洞开能言善辩逆雏被褐拼盘迁运惬望黥刑稔恶藏奸若涉渊冰濇滞山甸矢施烁金賟贶体究体皃铜河同学究歪歪扭扭无偏无期杌杌陷城枭轘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