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嵩邙的意思、嵩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嵩邙的解释

嵩山 和 邙山 的并称。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居 嵩 、 邙 、 瀍 、 穀 之间,冬一裘,夏一葛。” 金 赵秉文 《寄陈正叔》诗:“ 嵩 邙 竞秀容多可, 河 洛 交流忌独清。” 明 何景明 《荣养堂歌》:“ 洛京 逶迤兮 嵩 邙 幽阻,汤汤 伊 瀍 兮泛泛阳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嵩邙是汉语中对嵩山与邙山两座名山的合称,常见于历史地理文献及诗词歌赋中,用以指代中原核心区域或承载文化意蕴的地理意象。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分释字义

  1. 指嵩山,五岳中的“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 字义溯源:

      《说文解字》释“嵩”为“中岳,高山也”,强调其巍峨高耸的特征。

    • 文化地位:

      嵩山是儒释道三教圣地,现存少林寺、中岳庙等遗迹,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

  2. 指邙山,又称“北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与洛河分水岭。

    • 地理特征:

      《水经注·卷十六》载:“邙山东西数十里,阜陇相属”,描述其绵延起伏的地貌。

    • 历史意象:

      因历代帝王将相多葬于此,“北邙”成为墓葬文化的象征,引申出人生无常的哲学意涵(如“北邙荒冢无贫富”)。


二、合称释义

嵩邙并称时,兼具地理关联与文化象征双重意义: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辞源》(修订本)

    收录“嵩”字条,明确标注其为中岳嵩山;释“邙”为北邙山,并引《洛阳伽蓝记》佐证其历史地位。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详述嵩山、邙山的地理方位及文化意义,强调二者共同构成河洛文化的地理轴线。

  3. 《河南通史》

    分析嵩邙地区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核心作用,印证其“天下之中”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辞源》(第三版)[M]. 2015.
  2. 登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嵩山志》[M].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3. 郦道元. 《水经注》[M]. 中华书局, 2009.
  4. 曹植. 《送应氏诗二首》[C]//《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5.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
  6. 白居易. 《白居易集笺校》[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 史为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8. 程有为. 《河南通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网络扩展解释

“嵩邙”是汉语中一个专有地理名词,指嵩山和邙山的并称,常见于古代诗文。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基本词义
    嵩邙由两座山名组成:

    •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为五岳中的“中岳”,以少林寺、中岳庙等文化遗迹闻名。
    •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又称“北邙”,历史上是帝王将相的墓葬集中地,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2. 地理与文化背景
    两山均位于黄河南岸,嵩山属伏牛山系,邙山为秦岭余脉,共同构成洛阳周边的地理屏障。古代文人常以“嵩邙”代指洛阳一带的山水形胜,如韩愈《送石处士序》提到“居嵩、邙、瀍、穀之间”,描绘隐士的居住环境。

  3. 文学引用与意境
    该词多用于诗词中表达地理风貌或寄托情感。例如:

    • 金代赵秉文以“嵩邙竞秀”形容山水秀丽;
    • 明代何景明用“嵩邙幽阻”暗喻旅途艰险。
  4. 综合释义
    作为并称词,“嵩邙”既指具体山脉,也承载了中原文化的象征意义,常与“瀍”“穀”(洛阳附近河流)等并提,体现古代文人对河洛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推崇。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山的历史文化细节,可参考《河南通志》或相关地理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桚桚悖盭边甲波光不孚侧寒汊河常熟市沉渣传食楚云搭当道室登明顶拜低声哑气东厨厄莎烦亵妇孺皆知干戚黑鼾诃谏合口滑落角子门解锯谨徒金琖矩方空劣寇莱狂涛巨浪垒垒练饰李冰六班茶垄田漏尽萌兆门庭麋沸那会儿耐笃坡公堤千驷期单青裳七桥问题起葶渠率软滑塞嘿三舞沙渚佻轻梯陟土布侮文锡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