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drops of water] 点滴的水;比喻极少量的钱、物或贡献
涓滴归公
(1).一点一点地流淌。 南朝 宋 鲍照 《遇铜山掘黄精》诗:“ 铜溪 昼深沉,乳竇夜涓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眶中流黑水,涓滴不絶,两日方止。”
(2).水点,极少的水。《艺文类聚》卷一百引 晋 李颙 《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蹔舒。” 唐 杜甫 《倦夜》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泉生石壁》:“詎知愈凿而水愈竭,寻涓滴不出矣。”
(3).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事物。 唐 柳宗元 《为王京兆贺雨表一》:“渥泽徒加,涓滴无助。”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皇上,皇上,你既然要把花封锡,为甚的沛洪恩,秪吝这涓滴。” 郭沫若 《沸羹集·忆成都》:“对于新 成都 的实现,我既无涓滴可以寄与,暂时把 成都 留在怀念里,在我是更加饶于回味的事。”
“涓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涓滴”原指极少量的水,如细小的水滴或缓慢流动的溪流。后引申为比喻极微小的数量,常用于形容钱、物、贡献等,如“涓滴归公”(指全部收入上交公家)。
2. 词源与文学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氓》中的“涓涓者水”,描述水流细微之态。古诗词中亦常见其身影,如杜甫《倦夜》的“重露成涓滴”,形容露水凝结成水滴。
3. 用法与例句
4. 引申应用
在经济学中,“涓滴效应”指富裕阶层通过消费带动经济,惠及底层。此外,“涓滴”也用于警示积少成多的哲理,如阿拉伯谚语“洪水始于涓滴”。
总结
“涓滴”一词兼具自然意象与抽象比喻,既可具象描绘细微水流,亦可抽象表达量少珍贵之物,常见于文学、公文及生活场景中。
涓滴(juān dī)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水流非常细小、细弱的意思。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细小、微弱的东西。它常常用来表示某些珍贵或宝贵的东西非常稀少。
涓滴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犭。涓的笔画数为8,滴的笔画数为14。
涓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谷风》中:“涓如及心,以考复深。”后来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涓滴成为一个常用词汇。
涓滴的繁体字是「涓滴」,其字形与简体字相同。
涓滴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1. 暴雨过后,地上只留下了几滴涓涓细水。
2. 他的善行仅仅是社会大河中的一滴涓滴。
涓滴的组词有:涓滴成河、涓滴归公。
涓滴的近义词有:微弱、细小、稀少。
涓滴的反义词有:洪流、浩瀚。
拌命变头秉鞭掤拽拨给唱本彻曙出师不利葱蔚璀烂达敬当作耽玩祷禳颠偾砥砺廉隅冻毫遁暑烦冗馡馡飞砂扬砾飞跳分成分鼎風刺逢遇焚爇符咒功成不居怪来股子覈议徽徽惠连沮苍琚瑀賫志以没龙榜缪缪木呆呆逆天无道篇韵漂絮起花样青雀舫泉宫囷仓裙裾三奸折耗霜甲水犀军嗣承停床文锦污言相维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