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汲县冢的意思、汲县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汲县冢的解释

即 汲 冢。 宋 黄庭坚 《和刘景文》:“颇类 鄴侯 家,连墙架书册。残编 汲县 冢,半隶 鸿都 壁。” 史容 注:“ 杜预 《<经传集解>后序》云:‘ 太康 元年 汲县 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参见“ 汲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汲县冢”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从地理、考古、文化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地理定位

“汲县”为古代行政区划名,即今河南省卫辉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汲县因战国时期魏国“汲邑”得名,汉代始置县,属河内郡¹。而“冢”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高大的坟墓”,特指古代贵族陵墓²。

二、考古学关联

该词与“汲冢书”事件直接相关。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县人不准盗掘战国魏王墓(即“汲县冢”),出土竹简文献《汲冢书》,包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为研究先秦史提供重要材料³。此墓位于今卫辉市西南,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彪镇与琉璃阁墓群”范畴⁴。

三、文化符号意义

“汲县冢”因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成为“地下文献再发现”的文化象征。清代学者朱右曾评价:“汲冢古文,足证经史之讹”⁵,体现了该墓葬在文献学、历史学中的特殊地位。


参考资料

  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修订版)
  3.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
  4. 河南省文物局《山彪镇与琉璃阁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
  5. 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中华书局,1955年影印版)

网络扩展解释

“汲县冢”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该词由“汲”“县”“冢”三字组成:

组合后的字面含义为“汲县的古墓”,实际多用于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或代指文化遗存。

二、典故起源

据传说,古代汲县曾有一位极具智慧的人物,逝世后人们为纪念他而修建坟墓,称“汲县冢”。后世以此成语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但更可靠的历史记载指向西晋时期的考古事件:公元279年(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出土大量竹简文献(即《汲冢书》),包含《竹书纪年》等珍贵史料。

三、文学引用

宋代黄庭坚在《和刘景文》诗中写道:“残编汲县冢,半隶鸿都壁”,此处“汲县冢”即指这批出土文献,暗喻珍贵古籍的散佚与传承。

四、现代用法

  1. 历史研究:特指汲冢竹简的考古发现。
  2. 文学比喻:借指未被发掘的文化遗产或先人智慧,如“汲县冢中藏古卷,千年智慧待君寻”。

提示:若需了解《汲冢书》具体内容,可查阅《晋书·束皙传》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卑脚必然车航赪虬卵穿落泚额葱菁殿陛點取点指画字定额非累丰福冯藉风响风漪汾露高蹑根缉官桥航空寒悭黑豆和颜悦色鸿稀鳞絶后子黄茅瘴滑头回口见重结风齎奉觐接鸡素挤抑俊品苦难临风马包冒家么那命棹木羽内文案驽顿旁趋般桓曲爱人众三梦十步九回头孀节税单孙叔体验凸露万家像煞有介事哮悍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