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寺的意思、省寺的详细解释
省寺的解释
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 ,下及 天寳 ,五世其居,冕昪駢比,罗列省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朝廷闢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厅事,郎曹无本局,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礼部试士或就 武成王庙 ,是岂太平之制度邪!望别修省寺,用列职官。”
词语分解
- 省的解释 省 ě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 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
- 寺的解释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专业解析
省寺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指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总称,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省寺(shěng sì)由“省”与“寺”两类机构组成:
- 省:指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决策与行政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审核诏令及执行政务。
- 寺:指九寺(如太常寺、光禄寺等),掌管具体事务,如礼仪、膳食、司法等,隶属尚书省下属部门。
合称“省寺”泛指中央官署体系,常见于隋唐至宋代的文献。
二、历史演变
-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省寺”成为中央行政核心。《唐六典》记载三省分工明确,九寺负责专项事务。
- 宋代以后:三省职权逐渐弱化,但“寺”机构仍存,如大理寺(司法)、太常寺(礼乐)等,直至明清被新体制取代。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定义“省寺”为“古代中央官署的统称”,强调其行政职能属性。
- 《辞源》:指出该词多用于唐宋文献,如《旧唐书》载“省寺诸司,各守其职”。
- 《中国古代官制词典》:详述三省与九寺的具体职责及隶属关系,体现“省寺”系统的层级性。
四、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省寺”仅用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语境,如:
“唐代省寺制度对后世官僚体系影响深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 《中国古代官制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省寺”是古代中国对中央政府官署的统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省寺”由“省”和“寺”两类官署组成:
- 省:指中央行政中枢机构,如唐代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负责决策与政令制定。
- 寺:指九寺等具体职能部门,如太常寺(礼仪)、光禄寺(膳食)、大理寺(司法)等,负责执行具体事务。
二、历史背景
- 唐代用例:杜甫诗句“文翰飞省寺”,元稹文中提到“罗列省寺”,均体现其代指中央官署。
- 宋代发展:《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宗时期省寺机构分散,需扩建以规范职官体系。
三、功能与泛指
- 二者合称涵盖决策与执行机构,共同构成中央政府核心。
- 在文学作品中常泛称朝廷部门,如“肩囊寻省寺”(李洞诗)。
四、补充说明
“省”另有多音(shěng/xǐng),但“省寺”中读shěng,专指官署,非“检查”之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机构职能,可参考《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崩析不瞅不睬常等陈黦絺葛饬散冲齧村朴大众哲学點頭咂嘴敦睦蕃孕风容分子量肤末干达达高悬根原贵表鬼头蛤蟆眼黄芩黄杨厄闰华胜僭居角崩交关交鬨解码衿灵激怒军城孔圣刳割枯泉老化亮锃锃凛若秋霜俚巷漏刻旅游区模棱首凝态碰劲儿前駈青靠情涂扰习三戟商港螫口示下陶范彤宫闻而生畏文考温柔体贴湘沅闲来闲执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