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通的意思、九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通的解释

《通典》等九部政书的总称。 唐 杜佑 《通典》, 宋 郑樵 《通志》, 宋 马端临 《文献通考》,旧称三通。 清 乾隆 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通》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类史书的统称,由唐代至清代陆续编撰而成,包含九部文献典籍。其核心内涵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释义 《九通》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其六部续作,合称"三通"与"六通"。该概念源自《四库全书》编纂时对典制体史书的系统归类,清代乾隆年间最终形成"九通"定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九"为虚数,既指代完整的文献体系,亦象征典章制度的完备性。

二、内容构成

  1. 基础三通:唐代杜佑《通典》首创典制体例,宋代郑樵《通志》拓展至二十略,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详述经济制度;
  2. 清代续作:包含《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六部,时间跨度从上古至乾隆年间。

三、学术价值 作为古代政治制度的百科全书,《九通》系统记载了礼乐、职官、选举、刑法等国家治理体系。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其"为政书之渊海,考制度者所必究"。现代学者研究古代行政架构、赋税制度时,仍以《九通》为重要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九通”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主要含义的详细说明:

一、政书合称(主流含义)

“九通”指中国古代九部典章制度类政书的合称,其构成分为三个阶段:

  1. 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2. 清乾隆时期扩充: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共九部合称“九通”。
  3. 后续发展:1937年商务印书馆增补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形成“十通”体系。

二、其他含义

  1. 成语释义(较少见):指九种通达状态,包括心通、眼通、耳通等,源自数字“九”象征的完整性与“通”的顺畅含义。
  2. 现代企业名称:珠海九海水务有限公司的简称及注册商标。

三、文学引用

古代诗词中亦有使用,如宋代米芾《王略帖赞》中“洞天九九通辽阳”,以“九通”表达深远通达之意。

提示:若需了解“十通”完整书目或典章制度细节,可查阅《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娇暴强剥啄博地踣颠鉢头采石才藻测量厂规察视醋性黕黮癫癫倒倒颠干倒坤防御使废业粉扑儿耗亡呵格洪化皇波花柱践蹈见微僭用茭刍惊砂浸种攫昼扛帮客侣宽适枯苗老视老学究辽生力主密谟名义墨梅墨囊暮雨朝云内三郎旁民炮煎刨食辟谣清涤亲秩蛩蛩三四扫犁善道投案僞薄危法务工无望消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