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禘祫的意思、禘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禘祫的解释

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禘祫分称而别义,或禘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 章炳麟 以为,“禘祫之言,詾詾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为 殷 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为禘小於祫,何大祭之云?故知 周 之庙祭有大尝、大烝,有秋尝、冬烝。禘祫者大尝、大烝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於 光武 之堂。” 李贤 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国语·周语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 三国 吴 韦昭 注:“ 不窋 , 弃 之子也。 周 之禘祫 文 武 ,必先 不窋 ,故通谓之王。”《旧唐书·褚亮传》:“至于禘祫,俱合食于 太祖 。”《新唐书·蒋乂传》:“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庙。 中宗 庙虽毁,而禘祫并陈太庙。”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魏书三·礼志二》:“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禘祫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中的两种重要祭礼,其含义需从字源和礼制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禘"字始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释为"谛祭也",本指对始祖的追远大祭,后演变为天子诸侯的宗庙大祭。"祫"从示合声,《尔雅·释天》解作"大合祭先祖",特指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的合祭仪式。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指代宗庙祭祀的等级规制。

二、礼制特征

  1. 时间周期:据《礼记·王制》记载,禘祭每五年举行一次,祫祭则三年一祭,形成"五年一禘,三年一祫"的周期制度。
  2. 祭祀规模:禘祭仅限直系先祖,祫祭包含五世内所有祖先。郑玄注《周礼》强调"禘大祫小"的等级差异。
  3. 政治象征:汉代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指出,禘祫之礼实为"明尊卑,定昭穆"的王朝正统性确认机制。

三、历史流变 该制度成熟于周代,《汉书·韦贤传》记载西汉恢复古制。至唐代,杜佑《通典·吉礼》详录禘祫仪轨的演变。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系统梳理二者区别,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参照。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本
  2. 郑玄《周礼注》十三经注疏版
  3. 杜佑《通典》商务印书馆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禘祫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隆重礼仪制度,其具体含义在历代经传中存在争议,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 分称与合称的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禘”与“祫”是两种不同的祭祀:

    • 禘:多指五年一次的大祭,侧重对始祖及远祖的祭祀。
    • 祫:三年一次的合祭,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进行。
      但两者规模大小存在分歧,例如章炳麟提出若禘小于祫,则与“大祭”的描述矛盾。
  2. 合称的统合解释
    另一派学者主张两者本质相同,仅为名称差异。章炳麟通过考据指出,禘祫可能是周代“大尝”“大烝”等秋冬季大型祭祀的别称,属于同一类仪式的不同表述。

历代经学家如郑玄、王肃等对此争论不休,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系统梳理了相关矛盾,认为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这一争议反映了古代礼制研究的复杂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啖百物悲抑碧玉歌不赀蚕忌城卫篡取黛草当十钱诞静鼎士东巴教斗殷牛短篇断雾恩主犯不上分析天平改教赶骚工本耇长钩弋海底山脉海震捍屏哄诱环簇昏夺戒香憬悟矩尺鞫劾君子动口不动手龛室纍囚灵象临难不恐林下风范墨敕斜封喃喃低语乜邪凝邈你娘谦豫倾朝秋箭秋赛乳腺炎煞强如豕畜树蔸遂失唐梯鼍鸣鳖应顽敌委细小菜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