牴牾的意思、牴牾的详细解释
牴牾的解释
亦作“ 牴啎 ”。1.抵触,矛盾。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 班 荀 之与 郑 戴 ,又名牴牾。”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明史·罗通传》:“ 通 本 谦 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 通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章炳麟 《秦献记》:“僕射 周青臣 用面諛显, 淳于越 相与牴啎,衅成而 秦 燔书。”啎,一本作“ 梧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 张华 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2.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词语分解
- 牴的解释 牴 ǐ 同“抵”②。 笔画数:; 部首:牜; 笔顺编号:
- 牾的解释 牾 ǔ 逆,不顺:抵牾(抵触,冲突)。 笔画数:; 部首:牜;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牴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ǐ wǔ(注音:ㄉ一ˇ ㄨ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抵触、矛盾:指事物或观点之间相互冲突、不协调的状态。例如:“双方意见牴牾,难以达成共识。”
- 引申为言语顶撞:在人际交往中,也可表示用言语冒犯或对抗对方。如《明史》中记载的“每事牴牾”,即暗含此意。
2.词源与用法
- 原指牛角相抵(“牴”为“抵”的异体字,“牾”通“忤”),后抽象化为描述矛盾关系。
-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如唐代刘知几《史通》中“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
3.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抵触、冲突、矛盾、违逆。
- 辨析:与“矛盾”相比,“牴牾”更强调具体行为或观点上的直接对抗,而非泛指逻辑上的对立。
4.使用场景
- 文献例证:如金代王若虚《史记辨惑》提到“自相矛盾亦甚矣”,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描述器物“彼此牴牾”。
- 现代语境:适用于描述政策、理论、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冲突,如“政策条文存在牴牾”。
5.注意事项
- 该词为繁体写法,简体多作“抵牾”,但二者含义相同。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抵牾”(同义)、“抵梧”(通假)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具体文献,可参考《史通》《明史》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牴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相互矛盾、争执不和。它的拆分部首是牛和攵,共有11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说文解字》,它的繁体字为「牴戋」。古时候,这个字的写法略有不同,是由「田」和「手」组成的。以下是一个例句:他们之间的观点相互牴牾,无法达成一致。与「牴牾」意思相近的词汇有「争论」、「纠纷」、「矛盾」等。相反的词汇有「和谐」、「一致」、「协调」等。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