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禀帖的意思、禀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禀帖的解释

[pitition] 旧时老百姓向官府或官员向上司报告、请示的帖子

详细解释

亦作“禀帖”。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因把他这些话,又写了一个稟帖,稟按察使。”《红楼梦》第一百回:“即写了禀帖,安慰了 贾政 。” 沉从文 《泥涂》:“好把请愿禀帖送到区里去。” 梁斌 《红旗谱》四十:“县长给省政府上了禀帖,说 冯老兰 ‘玩忽国法,抗交税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禀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书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禀帖”指古代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呈递的正式文书,用于陈述事务、请示或报告。其核心含义包含:

  1. 文书性质:一种格式规范的书面呈文,需遵循固定抬头、正文、落款等格式,常见于官府或宗族场景。
  2. 等级关系:体现严格的尊卑秩序,如百姓向官员、仆从向家主提交时使用,需使用“叩禀”“谨禀”等谦辞。
  3. 功能定位:多用于申请、汇报或申诉,如清代《六部成语》注解:“禀,白事之文也”。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禀帖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是传统行政与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

三、文书结构特征

典型禀帖包含三部分:

  1. 称谓:严格按身份书写,如“县主老爷台前”“家主老爷尊前”;
  2. 正文:以“敬禀者”开头,陈述事由后以“伏乞鉴核”类套语结尾;
  3. 落款:署名后加“叩禀”或“谨禀”,并标注日期。需用楷书工整誊写以示恭敬。

四、现代演变与同义词

随着公文制度改革,禀帖在20世纪中期逐渐被“申请书”“报告”等取代,但其文化影响仍存: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12卷“禀”字条释为“旧时下对上言事的文书”;
  2. 《中国文书大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第三章详述清代禀帖格式规范;
  3. 《六部成语注解》(中华书局,2011)收录清代官方文书术语释义;
  4. 《清史稿·职官志》载地方行政中民禀处理流程。

网络扩展解释

“禀帖”是旧时下级或民众向官府、上级呈递的正式文书,主要用于报告、请示或请求等事项。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3.与其他文书的区别

4.示例与引用

5.其他解释(需注意甄别)

禀帖是中国古代行政文书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传统社会层级分明的沟通体系。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或历史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半载抱疴暴晴才识抄事雌雄剑从就葱聋单厚點絳脣调伏底法弟晜东市朝衣凡弱锋焰钩玄管路关榷关掌耗屈寰极祭肺剞闾惊孱紧絭谨完九漏旧窝开元克杀口义贶赠列队流徵陋民茅茨不剪眊昏面呈谧稳沐日南村男妾贫独乾妹子权近热念三日三夜说不了伤兵山塘神作祸作施函时哲退堕五味俱全纤草相伤小谴淆杂虾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