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厘捐的意思、厘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厘捐的解释

即厘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1853年刑部侍郎 雷以諴 在 扬州 帮办军务,为筹措 江 北大营的军饷,在 仙女庙 等地创办厘捐。”


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在水陆要隘设立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清史稿·食货志六》:“釐金抽捐,创始 扬州 一隅,后遂推行全国。 咸丰 三年,刑部右侍郎 雷以諴 治军 扬州 ,始於 仙女庙 等镇创办釐捐。”《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国家不裁釐捐,这些弊病总不能除的。”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迨后天下多事,始创榷货抽釐之制,藉资军餉。釐捐最旺时,岁收二千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厘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商业税,原指按货物价值千分之一(即“一厘”)征收的捐税,后泛指各类货物通过税。该税种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最初在江苏扬州等地试行,主要面向米粮交易征收,税率定为“每石捐钱五十文”,后逐步扩展为全国性商税体系。

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层面:

  1. 征收形式:以货物价值为基础按比例抽收,早期多为1‰税率,后期因财政需求提高至3%-5%。征收范围涵盖布匹、茶叶、药材等18类商品。
  2. 管理机构:设立专职“厘金局”,在交通要道设置“厘卡”,形成覆盖全国的2000余处征税站点。
  3. 历史影响:作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财源,年均收入达1500万两白银,占当时财政收入的12%-20%。但多重课税导致商品流通成本增加3-4倍,客观上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该税制存续至1931年国民政府推行统税制度时废止,实际征收时间长达78年,是研究近代中国财政转型的关键样本。

网络扩展解释

“厘捐”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作为历史术语(主要含义)

指晚清时期实行的商业税,又称“厘金”“厘金税”。其核心特点包括:

  1. 征收方式: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对过往商品按价值征收1%的税率(“厘”即百分之一)。
  2. 起源背景:1853年由刑部侍郎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首创,初衷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
  3. 实际执行问题:
    • 名义税率1%,但地方常擅自提高至5%-15%,加重商民负担;
    • 关卡重复征税,导致商品流通成本剧增。

二、作为成语(较少用)

字面意为“微小的捐款”,其中“厘”为古代极小的货币单位,“捐”指捐献。但在实际文献中,该成语用法罕见,更多见于字典释义。

三、历史影响

厘捐虽缓解了清廷财政危机,但长期推行阻碍了商业发展,成为清末经济弊政之一。民国时期仍沿用类似税制,民间有“百厘捐”等讽刺称谓。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如《清史稿》记载),可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百味变场摽戒冰糖才薄智浅称名道姓川归牀垠呲呲蹙鬐丹唇迭里斗躔斗牛场尔耳奉问辅夹旰食之劳高情厚谊功率计狗食衮舄古冶子惶乱匠心骄兵之计锦簇昆府鲲海晜孙老人院两闺六耳不通谋緑萼梅麻粒囊漏储中闹腾品箫弄笛披头签贉佥谋情不可却庆牍晴晕人芽融合为一深圳特区适逸式子束心踢里拖落同然一辞王豹畏懦咸草纤掌孝节小异狎笑谢忱